当前位置: 德兴市人民政府>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规划计划
公开平台: 德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分 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德兴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2年07月09日
标 题: 关于印发《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件编号: 德府办字〔2022〕54号 成文日期: 2022年07月09日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关于印发《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德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德府办字〔202254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德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大茅山集团公司,大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德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9

(此件主动公开)

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6

目  录

一、背景形势...................................... 6

(一)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6

(二)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6

(三)江西省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 8

二、发展基础...................................... 9

(一)发展现状.................................... 9

1.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9

2.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10

3.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10

4.数字化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13

5.数字经济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14

(二)问题与挑战................................. 16

1.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足...................... 16

2.数字产业化发展较弱........................ 16

3.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不够.................... 17

4.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仍需强化................ 17

5.要素资源存在一定制约...................... 18

三、总体要求.....................................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基本原则................................... 19

(三)总体思路................................... 19

(四)发展目标................................... 20

四、主要任务..................................... 21

(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数字产业竞争新优势....... 21

1.做强数字产业.............................. 21

2.夯实基础产业.............................. 22

3.招引培育新兴产业.......................... 23

(二)秉承融合赋能,构建产业数字转型新路径....... 24

1.加快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4

2.推进数字农业高水平建设.................... 26

3.推动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 29

(三)提升服务水平,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模式......... 31

深推进数字政府高效协同.................... 31

2.加速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 32

3.建设智慧民生服务高水平.................... 36

4.促进智慧环保可持续发展.................... 38

(四)深化区域协同,全力优化产业发展新生态....... 40

1.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40

2.推进政产学研协同.......................... 42

3.大力发展招商引资.......................... 44

4.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45

5.融入新发展格局............................ 47

(五)统筹集约建设,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支撑....... 48

1.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8

2.推进融合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50

3.加快创新基础设施有序建设.................. 52

(六)加速数据流通融合,激发数据要素新价值....... 52

1.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开放...................... 52

2.探索数据创新应用.......................... 53

3.推动数据要素流通融合...................... 54

(七)完善支撑体系,加大要素供给新动力........... 55

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55

2.保障土地资源供给.......................... 56

3.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57

4.加强财政与金融服务支持.................... 58

5.强化服务供给支撑.......................... 59

五、保障措施..................................... 60

(一)加强统筹协调............................. 60

(二)强化安全保障............................. 61

(三)优化发展环境............................. 62


一、   背景形势

(一)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已经达到43.7%。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持续提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的重要力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固有节奏,倒逼各国加速数字化转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来,主要经济体均陆续出台了国家级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持续在数字经济的细分领域推出各种支持政策。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都把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发挥数字变革为创新、贸易和社会繁荣带来的益处。发展中经济体的数字经济战略布局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启数字化革命,将数字经济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提升国际竞争力重要战略布局。

(二)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增速超过了16.6%,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首次单列篇章重点规划数字化发展内容,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并明确列出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2022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为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从整体上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信通院20214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7.5万亿元,同比增长5.3%,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占比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增加值比重为80.9%。其中,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0.7%20.1%8.9%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各省市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到2021年底,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新疆,其余地区均出台了数字经济专项政策,包括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产业规划、补贴政策等60余项,新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国省二级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但各省结合自身特色,政策布局侧重点略有不同,数字经济领先地区的发展政策已经从发展自身扩展至区域性发展,再拓展至带动型发展,如20205月江苏和宁夏联合发布的《2020年江苏宁夏数字经济合作重点工作》。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已经开始规划数字经济的管理和监督框架,而内蒙部、新疆等地方目前仍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总体上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地,各地积极以实际行动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江西省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快构建全省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促进经济、政府、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上饶作为全省第一批的“江西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首个“江西省大数据产业基地”,拥有全省第一个数字经济小镇、第一个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平台建设上,规划了7100亩的数字经济小镇;在项目引进上,全市已入驻660家大数据企业,基本覆盖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文化、数字营销、数字呼叫等业态;在政策支持上,专门设立了数字经济服务大厅,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公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大队,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一个涵盖招商安商、数据集聚、资源管理、人才引进等各方面规定的政策体系。江西省和上饶市的发展基础为德兴市数字经济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机遇。

二、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德兴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网络强国战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升。科学布局5G和光纤“双千兆”网络体系,初步建成了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重点乡镇的千兆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112月,德兴市共建成5G基站402个,实现城区、重点乡镇和高新园区全覆盖。已完成千兆光纤网络一级节点426个、二级节点3408个,累计建设用户端口27264个,现有覆盖已达到75%。网络安全能力逐步增强,市公安局、市融媒体中心、市电子政务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6家单位已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市委办、市政府办已率先完成操作系统国产化和办公电脑设备国产化,其他单位国产化替代工作正逐步推进;开展了党政机关电子邮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检查,坚决杜绝弱口令,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巡查和检查。

2.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德兴市积极引导和培育数字出版、数字影城、动漫电竞、融媒体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数字营销产业,推进数字金融产业等大数据及关联产业,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德兴市实现数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2.5亿元,大数据及关联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亿元。云智回科技、帮德供应链管理、大哈智能出行等项目试运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20年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1年德兴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0.66亿元,排名上饶第三,其中实物网络零售额10.17亿元。电商企业195家,店铺数2974个。2020年,德兴高新区获评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目前德兴已初步构建起智能机器人、航空零部件、芯片、集成电路、LED触控屏、手机零部件等“高精尖”先进制造业同频发展格局。德兴用足用活国家给予的各项政策、项目和渠道支持,全力推动先进机械制造产业抱团集聚,德立智造建成投产,并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德芯科技、意发功率半导体、恒海科技、盛恒微电子、随锐智能科技、翔鹰航空、德立制造、德乐智能科技等多家高科技企业。

3.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积极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2021年完成30家工业企业深度上云。两化融合示范不断取得突破,先后申报成功1个上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德兴高新技术产业园)、10家上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在2021年,又有6家企业成功申报上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多点落地,江铜民爆“5G+远程控制”获得省级示范项目、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铜矿5G/4G融合专网项目、江西铜业集团银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露天采矿场5G+北斗边坡稳定性自动化监测系统、江西品汉新材料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项目等积极推进。

工业互联网发展持续提升。整体来看,德兴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在自动化及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德兴市工业企业在ERP普及率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普及率大约达到70%以上。在装备数控化程度方面,单体自动化水平较高,整体数控化率较好,普及率达到60%以上。2021年,德兴市品汉新材料公司联合电信公司建设了“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并共同组建“5G+智慧化工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技术创新。

有色金属产业势头强劲。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称的德兴立足优势,靠大联强,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现已形成上游以黄金勘探、采选和冶炼为主的银山矿业、金山矿业和三和金业等企业;中游以黄金珠宝设计、研发、精深加工和销售为主的德贤黄金珠宝创意产业园;下游以尾矿提取和废旧金属利用为主的益丰铜业、一元再生等企业完整产业体系。2020年实现年产100吨黄金精炼项目试生产,德贤黄金珠宝产业园、贵金属电镀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建设,厦门德投国际贸易公司正式投入营业,已实现年营业收入10亿元。

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导,以红花油茶、绿色蔬菜、有机水稻和休闲农业为辅的“一大四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德兴市共有农业产业化企业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余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互联网+”等模式,不断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行业发展。2020年,德兴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2021年德兴市东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德兴市福泉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江西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企业)。

中药材产业打响特色。德兴是江西省“传统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有“野外就是药房,深山就是药库”的美誉。德兴的中药资源非常丰富,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德兴有1951多种药用植物,占全国7000多种的四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德兴市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创新提出了“511”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即:建设大品种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应用型研究基地、全国中医药人才交流培训基地、中医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和中药材物流交易基地“5个基地”,打造以中医药研发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1张健康中国·养生德兴”城市名片)。多措并举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中药材基地面积11.5万余亩,其中1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共有75个。

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在智慧旅游方面,大茅山、凤凰湖、青舍里3个景区建设了智慧旅游平台系统。与移动、联通签订了文旅大数据服务合作协议,为我市旅游信息推送服务提供数据、网络支撑。在医疗健康方面,城区三甲医院网上医院客服中心逐步完善线上服务项目。目前正在筹建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可形成贯穿诊前、诊中、诊后等全流程服务,覆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全领域。

4.   数字化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政府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政务信息网络不断优化,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编制德兴市2020年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并在共享交换平台上挂接数据资源。建设并不断完善智慧大厅和“赣服通”德兴分厅,202112月底,“赣服通”德兴分厅4.0版已上线运行,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本地特色服务。

市域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开展“智慧小区”、“建设项目审批监管平台”、“智慧城管”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智慧城管方面,通过严抓信息采集工作,把好上报案件质量,做好系统平台,提升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城市智能化服务能力,实现整合信息资源、高效分析研判、快速联动指挥、全面服务百姓。同时,建立了综治“三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香屯“老娘舅”服务队、海口“问问室”工作机制和“三勤合一”联合执法机制。稳步推进网格化管理提升工作,统筹推进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等荣誉。目前正在推动重点城建项目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打造实名制信息采集及考勤、扬尘在线监测、起重机械监测、远程高清视频监控、质量和安全监管等应用,实现建该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进2019年以来大力推动“德兴市智慧社区”建设,对全市城区有物业的52个小区整体打包改造,建设统一平台,并将视频、过车数据、人脸门禁数据推送到“雪亮工程”平台予以共享。建设前端点位超过1200个,从硬件到软件全部采取网络高清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汇聚社区人、事、地、物、情、组织、场所等基础信息,实现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小区侵财性案件同比去年下降93%,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卓有成效。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继续拓展。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成效明显,大力实施“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多次成功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化县”。绿色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5.   数字经济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精准招商取得成效。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产业和大数据产业,产业链精准招商不断推进,2021年新落户2家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投资规模均为亿元以上。同时,依托建成的电动车产业园的良好基础环境优势,引进了大哈智能科技东南运营中心项目。

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2020年新增专利申请量787件、授权量60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3件(上饶排名第一)。全年发放科技创新奖励557.3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5%,获评全省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全市目前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上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体1个

新经济产业平台助力构建产业集群。德兴市新经济创业产业园作为重要的新经济产业平台,由原银鹿工业园区改造升级而成,以“创新、创意、创业、创研”为发展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导,以多元化商务贸易产业为补充,成为德兴经济的展示门户、创新门户和引擎门户。重点打造“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产业集群,着力构筑丰富多元的新经济产业链条。现有随锐科技、云智回科技,天渝网络科技、板寸智能柜、大酱风范,意风贸易等30余家企业入驻,实现就业达1600余人。

产学研融合持续推进。德兴市积极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借梯登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市政府分别与南昌航空航天大学、上饶师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共建中医科学院(德兴)实验培训基地,并引进学者及其团队。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和资源,推进德兴中医研究院试验培训基地建设,打造生物医药领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引导其申报江西省新型研发机构。

德兴市科技创新中心组建工作扎实开展。利用现有国有资产大楼,围绕德兴三大主导产业,组建德兴市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将三大主导产业中共性的研发创新需要集中到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政府、企业、合作院所共同打造小试、中试平台与检测中心,同时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开展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申报、技术合同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集中一站式办理。

(二)问题与挑战

1.   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足

德兴全市的互联网普及率距离“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80%还存在一定差距,千兆带宽建设待提速,德兴市大数据中心尚未建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亟需夯实。各部门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中,受到部门行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导致各平台间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造成了给群众办事不便和资源浪费。另外,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投入和管理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网络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洞状态,没有形成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意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网络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应对能力。

2.   数字产业化发展较弱

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备较强能力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市缺少数字化龙头企业。现阶段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形式比较松散,以短期项目合作居多,长远的战略层面合作少,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少高层次专业的数字技术人才,企业科研活动和长远发展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不足。

3.   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不够

德兴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和医药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由于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以及发展时间较晚,产业数字化成熟度较低。部分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力度不大,信息化的高投入和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意识较好,但部分新进规上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弱,发展处于有固定客源的作坊式加工阶段,无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规划。除主导产业外,物流行业信息化基础能力依然薄弱,旅游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依然缓慢,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化顶层设计。

4.   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仍需强化

智慧治理应用的后续维护工作比较复杂,责任不清晰,使得有些系统功能无法实现,甚至形同虚设。目前部分省级以上业务审批系统尚未与江西省“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导致“一网通办”使用率不高。

5.要素资源存在一定制约

德兴市数字经济生态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制约,以及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一方面,德兴市内部要素资源制约较为明显,如市财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可投入的资金有限,同时缺少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力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尤其缺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力不足,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伴随着长三角地区向内地辐射,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城市间的人才、资本等要素竞争将日趋激烈。

三、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国内各级政府出台的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赣办发〔20224号),结合《上饶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德兴市经济运行为基础,以创新驱动数据赋能、前瞻布局开放协同、统筹推进重点突出、基础支撑安全可控为导向,聚焦德兴市城市高质量发展,强化数字产业化优势地位,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形成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全方位推进德兴数字经济新城建设。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基础支撑。坚持超前谋划,战略部署,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数字转型,特色融合。立足德兴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色,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各行业融合纵深发展。

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促进区域互动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驱动,绿色共享。以创新为动能,支持德兴市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与新业态的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总体思路

德兴市按照“一个核心、双轮驱动、七大任务”总体思路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紧紧围绕数字驱动为核心,依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重点实施数字产业打造、产业数字转型、数字化治理、产业生态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数据价值和要素供给完善等七大重点任务,加快构建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新路径、新模式、新生态、新支撑、新价值和新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德兴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为德兴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助力上饶市打造江西省数字经济示范区,为推进江西实现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四)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发展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完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带动实体经济实现大幅跃升,建成数字产业重点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化治理样板区、数字新基建高地,逐步将德兴市打造成为赣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辐射江西全省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等基础产业为核心,以数字营销、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为主要增长领域的数字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壮大。数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亿元,其中大数据及关联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列入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不少于1个。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到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生产设备数字化率等居上饶市前列。力争建成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1个,企业上云数量超600家,其中深度上云企业200家,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建成2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等示范基地。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建成3个智慧化景区,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监管、智慧康养等基本实现。

数字化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成功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城市大脑”,数字化手段在社会治理领域得到广泛充分应用,成为全省数字化治理标杆示范区。推动“赣服通”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信息资源共享率达到100%。数字政府、智慧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实现全面提升。

数字基建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建成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夯实,全部街镇5G网络覆盖,千兆宽带小区实现全覆盖,5G基站开通数量超过1000个,城区、乡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以上千兆光网络全覆盖;力争建成1个服务于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智慧应用场景数字德兴底座,建成大数据区块链服务平台1个。

四、   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数字产业竞争新优势

1.   做强数字产业

推动数字营销产业发展。依托德兴数字经济产业园,大力引入软件业、互联网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逐步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建设全省唯一的以黄金珠宝首饰为主营特色的直播基础设施,打造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一站式”直播基础设施,加速构建集产品供应、产品检测、主播孵化、数据营销服务及平台渠道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集群。

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增效鼓励多种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进出口和个人从境外企业零售进口等模式。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电商化发展,培育“小而美”富有德兴特色的电商公共品牌,提升德兴产品知名度。依托德兴市电商孵化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强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加大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投入,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   夯实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聚焦专业芯片、封装测试、集成电路、电子新材料及器材、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依托德能产业园重点打造芯片半导体基地,持续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意发功率、德芯科技、恒海科技、盛恒微电子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元器件、通信配件等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向其他行业领域渗透融合,发展应用电子领域。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发展。承接半导体照明产业转移转化,推动半导体照明与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加快LED照明产品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不断提升德兴市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的工业软件发展水平,加快MESWMSPLMBI等工业软件在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部署,加速工业企业壮大和转型升级。鼓励软件企业的发展,促进软件企业与创新平台、产业平台的对接。

着力发展智能光伏产业。拓展多种形式的“光伏+”综合应用,加大光伏产品在通信、交通运输、市政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发适用于各种光伏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智能光伏产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光伏电站建设,开展光伏新能源储能应用示范,培育光伏新能源应用与智能微电网建设融合发展的储能市场。

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产业。鼓励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智能终端,特别是基于个性化定位与应用导向,构建设备与终端产品制造能力。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产业发展,开展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面向物联网、车联网等移动网络设施的软硬件产品及应用。以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主攻方向,优化无线宽带网络服务能力,普及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商务、移动办公等增值服务。

3.   招引培育新兴产业

招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产业。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信息安全、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招引、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企业项目。力争引进智能网联汽车重点企业,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强化智能基础支撑系统。大力发展VR/AR终端硬件等元宇宙雏形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进军元宇宙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着眼感知层和应用层,发展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无人机等终端产品。探索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开发商和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支持信息安全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安全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的应用推广。

(二)秉承融合赋能,构建产业数字转型新路径

1.   加快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引进培育制造业数字转型方案解决供应商,开展企业数字化咨询诊断行动,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先行先试,推动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服务等的渗透融合,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在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实施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稳步推动两化评估、企业上云。大力引导园区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两化融合体系贯标,推进高新区两级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制造,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集成应用,在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打造数字化矿山,推进大安山及洋塘等区域的矿山升级改造,实现矿山智能开采。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资源管理等云化软件,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推动个性化定制生产。鼓励制造企业集成先进制造技术与互联网平台,面向市场多样化需求,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客户需求,推广让客户深度参与设计的生产模式,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提供定制化产品。提升黄金珠宝、医疗保健、机械制造等行业高端产品和装备模块化设计、定制化服务能力。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医药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分行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重点打造香屯化工园区“5G+智慧化工”示范区,赋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提质降本增效,保障安全生产。推动“产业大脑”建设,建成优势产业细分行业“一业一脑”,打造一批具有德兴特色的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工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监管和规范模式推广,降低信息化一次性投入成本,快速提升信息化水平。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构建面向本行业、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聚合优质公共资源。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等关键环节,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推进工业大数据深度应用,实现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系统数据的贯通共享,提升企业数据应用水平。

加快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以黄金珠宝为特色的有色金属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业一链”“一链一云”的数字经济应用试点示范,大力推进产业链的铸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争创省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发展示范区。依托江西金山矿业、德兴福佑嘉成、益丰再生、一元再生、一德珠宝等一批重点企业,支持构建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和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上云上平台,聚焦能源管理、预测性维护、安环预警等重点环节,推广一批流程管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全产业基本普及应用在线监测和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技术,建成全国领先的有色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中心。

推动医药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德兴热敏灸小镇、大目源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祖氏百草“药王谷”、大茅山三叶青种植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试训基地、大茅山自然森林健康乐园、中医药加工产业园等医药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智能化,支持药品等行业建设产品信息追溯系统。

2.   推进数字农业高水平建设

夯实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加大农业单品种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消费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探索建设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推广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渔业、数字种业等高端农业,打造智能化大棚,实现自动养殖、动态监测、物联网管控、生产数据自动汇总及分析等功能,提高蔬菜生产和畜牧养殖水平。围绕红花油茶、明前绿茶、菌类山珍等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产销衔接和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丰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深化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建设德兴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数字农业产业和数字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提升“12316”三农热线服务能力,实现公益、便民、电商、培训体验四类服务在线化,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服务等问题。建设农村产品交易中心,组建县(乡)两级服务平台进行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设施、发布信息、组织交易等服务。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系统,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大力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搭建“三农”数据库,汇集各类涉农数据,探索推行“数字乡村一张图”,对村集体经济、人口结构、农户种养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力争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全覆盖。引导农村利用网站进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网上办公。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立体化基层综合联动体系,实现事件上报、受理、处置、派发和联动调度等工作的常态化。继续开展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农产品展示中心、农产品云仓储、供应链金融等形式,降低乡村融资经营成本,提升乡村数字化综合效益。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为依托,服务乡村振兴为靶向,推动脱贫攻坚精细化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重点监测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脱贫户、处于临界状态的非贫困户,全面实施风险监控,持续提升脱贫成果。搭建帮扶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帮扶参与主体,引入企业参与,利用企业的平台、技术、流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网络扶智、网络宣传、公益扶贫等帮扶业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样板健全农村电商物流服务化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国内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

3.   推动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

培育数字消费新体验。聚焦数字消费,开展传统商贸云化改造,在德兴市主要商业区培育发展智慧商圈,发展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为特征的新零售,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便捷支付、线上线下体验交易等多种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场景和形式。围绕市民生活、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方面打造智慧消费新体验,打造一批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电商平台、智慧物流、在线文娱、在线展览等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以体验中心为载体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推动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博物馆,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找厕、智慧停车等功能全覆盖。依托德兴三清山、大茅山、凤凰湖、楼上楼、大目源(小目源)等文旅资源,提升景区硬件设施信息化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数据分析提供更加精准、丰富的智能化旅游服务,完善德兴市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市旅游景区内和景区周边的交通情况、路面情况、突发事件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指挥。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高标准打造江西青舍里旅游区,实现“互联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赣东北特色田园风貌。打造文旅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挥德兴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旅康养、智慧康养、中医药康养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做强现有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铁人三项赛、美食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参与各类旅游推广周、推广月等活动,切实提升德兴旅游品牌的对外影响力。

鼓励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加大数字文创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数字文创企业,围绕德兴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文化创意演出等现代数字内容,开发旅游创意周边,孵化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品牌,推动德兴数字文创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推动网络电影、短视频、互联网音频、动漫手游等互动互联网文娱产业的发展。

探索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试点示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证据固化、链条跟踪、跨境支付等方面的应用,构建全面智能的风控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满足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

提升物流行业数字化水平依托中国铜都德兴国际物流商贸城、德兴东(新岗山)物流园等,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加快打通现代物流网络,全力打造香屯物流园、兴农冷链物流园、德兴东站物流园,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力争建成赣浙皖三省交界大物流基地。开展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建设,推进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推广智能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应用,完善智能快递柜、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设施。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开展数字化、电商化改造升级。加快发展与商贸流通、信贷金融等产业协调联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

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围绕打造康养型城市,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引各类人群来德兴养生养老,打造区域性康养中心,以适应各类人群养生养老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主要景区景点适老化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养老机构进行备案管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估和信用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评估工作;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德兴市铜城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党建+养老驿站”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养老”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保健、养生养老的知名机构、专家,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探索建设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基地,开发建设养老服务平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全过程。

(三)提升服务水平,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模式

1.   纵深推进数字政府高效协同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完善并拓展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形成市、县、乡和垂直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站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促进政务服务便民利民。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标准化,全面实现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创新“六多合一”集成审批模式。深化拓展“赣服通”德兴分厅服务功能,全面融合便民惠企高频次刚需服务,推动自然人、法人、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扎实推进“区块链+无证办理”“区块链+信用服务”等改革,积极推行智能导办、免申即享、政务服务地图、一码办事、智能客服、秒批秒办等方式,推动实现政务服务移动化智能化。持续开展“简政便民”行动,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全面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推动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推广使用“赣政通”进行日常办文办公,提高“指尖”办文、办会、办事水平,强化全市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协同联动,打破数据孤岛、业务孤岛,实现政府内部业务系统贯通协同,提高政府整体行政效率。

创新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有效协同的多元共治治理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政府对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水平。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一集中”检查,以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为总枢纽,全面推行移动监管、网格化监管,完善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让政府治理更智慧、更高效。

2.   加速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快德兴“城市大脑”建设。构建涵盖数据能力、物联感知能力、时空信息能力、AI能力、应用支撑能力等的城市共性能力体系,逐步打造功能强大的德兴城市大脑。发挥城市智能中枢作用,以基础云网为底座,打通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数据,赋能全应用场景,助力提高城市科学决策、施政和服务水平。依托德兴“城市大脑”,建设构建集通信、指挥和监管等于一体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综合指挥平台,实现与11912012345等方面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实现政府治理“一网统管、一屏直达”。

建设智慧交通服平台。构建以公共交通服务和交通运输管理为两大核心的安全、高效、绿色的东方智慧交通体系。实现交通行业智慧化、精细化、协同化的管理。整合全市路网路况信息和公路,通过电子诱导屏、公交电子站牌、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为市民提供快速、直接、精准的乘车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为公路养护提供信息支持、提升工作效率。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交通相关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建设集成指挥调度平台,协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交通运输运行监测调度及突发交通事件的统一指挥与处置,提高交通事件处理效率,提升交通管理与综合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打造智慧城管新模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完善升级智慧城管移动执法、12319热线等子系统,推动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和公安、防汛等视频监控系统整合,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借助智能摄像头、智能灯杆等数字化设备,建立实时、动态、精准的城市治理网格化体系,促进网格化与联勤联动治理模式,实现城市治理的精准触达。全面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长效机制,推动“体检+治病”同步开展,针对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科技创新带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监管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城市发展由“管理”向“治理”、向“服务”转变。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立发现问题、案件受理、案件派遣、任务处置、结果反馈、复查核查的闭环工作流程,并逐步将城乡社区治理内容向建筑工地、综合管线、排水防涝、污水处理、节水、供热、照明等领域扩展,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监管,构建职责明确、上下互通、横向联动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构筑精确、高效、透明、全方位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有效提升区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并通过数据深度挖掘,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的有效闭环循环,有效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承载能力。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平台。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建设。开展智慧平安社区建设,打造智慧安防感知体系,通过智能门禁、视频监控联网、车票识别等,对社区的“人、车、物”进行综合研判分析,降低社区警情案情。推进“雪亮工程”增点扩面,在乡村主次干道、行政村和自然村增设智能摄像机,完善提升后端平台云存储、人脸智能分析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建设基层综合公共安全服务平台,在设施匮乏、功能不足、需求集中地区,依托城乡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城乡社区服务站,逐步实现全市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

提升应急防控的智慧化水平。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发智慧化应用,为人脸核查、实时布控、轨迹刻画等实战应用提供更为精确的事前预警、事中打击、事后研判功能。构建应急管理大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全力推广“智赣119”和“智慧大脑”等智慧应用在应急防控中的效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重大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应用,提高应急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水平和应急防控的智慧化水平。

打造智慧宣传新模式。建立三级党建宣传体系,形成党建宣传与红色文化传递的融媒体中心,打造智慧宣传主阵地。整合党建云平台宣传网页、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各基层党工委新媒体平台等,构建组织部发布、党工委传达、党员学习的三级联动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宣传内容汇集最新政策、党建新闻、党建知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展等一系列党建信息,使干部群众可以接触到更为简明、易懂、接地气的信息,促进数字社会文明进步

提升文化旅游监管和服务品质。依托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利用VRAR3D等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开拓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完善文化服务、线上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服务功能,构建文化大数据监管体系,整合区域商业、文化公共资源,提升用户体验感。通过文化大数据赋能,提供具有全生命周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德兴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全域旅游经济。

3.   建设智慧民生服务高水平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德兴市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落地,完成各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信息系统数据的对接,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水平,落实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市、全省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异地互通的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建立医保大数据平台和区块链云服务平台,推广区块链医保监管与溯源的应用。定期更新老龄群体数据收集,创建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便捷化智能化线上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内病理信息、影像图片的实时共享,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全面推进“健康德兴”建设。加强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和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构建更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搭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态势感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卫生资源统筹调度、趋势模拟智能研判等,构建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综合指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推进智慧教育平衡发展。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智慧校园于一体的一站式“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对师生基础数据、教学过程数据、教研评估数据进行全面归集,实现教、学、考、评、管等场景应用全覆盖。不断提升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开展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实现乡村学校同步课堂教学全覆盖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搭建养老公共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衔接社会养老服务专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养老服务。支持各类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养老产品和服务,进而壮大本市养老及相关配套产业。

提升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未来社区,以“设施智能、服务便捷、治理精细、环境宜居”为目标,推动数字技术在各类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耦合应用,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城乡智慧社区管服平台、智慧社区智能端APP/小程序、智慧社区数据库的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智慧社区便民应用入口。依托智慧城市平台增强社区数据获取和汇聚能力,提升社区数据兼容共享水平。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通过社区互动平台、社区网格化管理、积分管理和随手拍等模块,提升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推进各类服务资源下沉服务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   促进智慧环保可持续发展

推动河湖智能化管理。建立河长制湖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对市县平台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信息上传、任务派遣、督办考核数字化管理。数据采用统一的基础地理数据、数据整合方案、空间基准、数据结构等。利用遥感、GPS等技术,对河湖、水域岸线、区域水土流失等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化。

建立智慧环境治理体系。整合现有各类监测设施,统一构建涵盖大气、水、噪声、土壤、辐射、生物、地表变化等生态资源的环境监测网络,探索建设德兴生态环境全景数字视图。重点面向乐安河流域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现环境信息的动态监测与污染源的可视化追溯。建立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和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以智慧监测、智能决策、监管协同、环境治理等智慧应用为重点,以强化业务监管基础、有效降低环境风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求为导向,强化源头防控、实行全过程管理、落实任务分解,提升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形成一套流程可视化、智能分析和智慧治理的生态环境综合体系。聚焦泗洲地区、龙头山地区和万村地区开展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工程治理,重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产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及生态修复、矿产资源智慧监管等应用场景,实现德兴市各矿区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部署生态环保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宣传、发布(公示)、查询、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国家、省、市环保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环保信息应用宣传服务;依法提供各类环境信息、环境奖励榜单以及失信行为、环保不良记录和“黑名单”公开公示服务;为企业、个人提供环保信息查询、异议处理、环保投诉、环保问答、建议意见的提供交流互动服务等。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智能水/电表、多功能塔杆等终端的广泛部署,促进城市能耗监测智慧化升级,开展用能行为特征画像,为优化城市用能提供决策支撑。加快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能耗数据在线采集和实时监测,用能单位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编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确保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深化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完成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

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物联网在森林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森林大气、水、土壤、污染排放等以动态的、实时的、精准的方式得以监测和管理,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使森林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建立森林资源监测评估大数据,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方案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打造绿色改革试验田。强化多方监管机制,探索构建以综合执法队伍为主导、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为辅助、“六护服务队”“环保专员”“网格员”等社会力量为延伸的1+1+N常态化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探索建立环境风险常态化控制机制,扎实开展企业环保风险管控制度试点。与中国环科院合作,加快打造“环保医院”升级版。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推动生态补偿融资机制和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两山”转化为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碳汇工程,积极参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着力打通“两山”转化快车道。

(四)深化区域协同,全力优化产业发展新生态

1.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实施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计划”。立足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资源、产品、服务,借助互联网“领军企业”平台化运营手段,连通供需双方,在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重点推进共享服务平台模式,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文旅服务、家政餐饮服务等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家庭医生、共享图书等多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服务,促进共享生活产业链优化发展。

实施数字经济“映山红行动”。持续引导土地、资金与人口等资源向数字经济产业倾斜,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现代物流、新型消费等重点领域提升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优先支持股改、挂牌和上市,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托德兴数字产业园区,加大优质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天渝网络科技、帮德供应链管理、金融科技产业园、慕禾商务等数字经济项目做大做强。大力培育新动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数字经济提速换挡,走出具有德兴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完善企业成长链条,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培育1-2家独角兽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成长型企业,培育瞪羚企业5-6家。积极引导独角兽、瞪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优先支持股改、挂牌和上市。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资本运作、跨境投资和企业并购,提升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本地独角兽、瞪羚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立足德兴作为老牌工业市的产业优势,发挥智慧工业平台的企业服务作用,强化企业供求信息、闲置资源等信息共享,实现产业精准对接。基于德兴产业园区建设基础,以互联网思维探索生产资料共享路径,鼓励园区内企业在原材料、生产技术、知识、办公场所等更多方向开放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数据为底层牵引,大力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共享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动共享应用的推广落地。全力保障金德铅业、东部石材等重点企业运营,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国内电商平台,深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展销合作,加大德兴农业品牌推介和溯源平台建设力度。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探索生鲜农产品和种子、化肥、农(兽)药等农资电商发展模式。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

2.推进政产学研协同

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完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数字经济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组建场景建设联合体,协同开展场景建设。梳理形成“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通过举办应用场景大赛、场景沙龙、供需对接会等活动将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推进场景落地应用。

加强区域政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和德兴职业中专、德兴市技工学校、江西省鹰潭市技工学校等共建数字经济领域联合实训室、数字经济人才基地等,加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成为政府数字经济智库,参与政府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机制体制、政策体系、制度环境的设计工作,定期对各产业口干部开展数字经济轮训。

打通交叉融合创新链条。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用好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探索建设“异地孵化器”等开放式创新平台,共享技术资源和能力,减少转型和创新的障碍。努力创造可以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来德兴合作的本地科研和人才发展环境。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创新平台攻坚等“三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综合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面建成省级生态类创新型示范县。鼓励在德兴的企业、研究所及中职院校在黄金珠宝、中医药、文化旅游、智能物流等领域开展数字经济融合创新,积极参与或承担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

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实施上饶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力争组建多个上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和载体、科技创新团队,为道地药材研发做好基础支撑,做好“科贷通”工作,引导企业申报专利,争创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市)。整合全市优势的科技服务资源,汇聚国内外重点园区、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和市场上的文献资料、仪器资源、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信息,建设涵盖科技成果库、高校院所库、专家库、科技文献库、科技设施库、技术需求库和企业库的科技创新主题库。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较高、产业化前景明确、市场需求迫切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常态化征集,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对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中的项目信息进行发布,通过智能推荐和匹配手段为从事技术交易的各方提供从在线对接、在线技术评估、在线实名认证、在线合同签订、第三方担保支付、技术资料安全传输、存证和管理。

建立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科技主管部门与企业及专家之间进行网上项目申报管理的通道,实现在线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在线项目申报、市县区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在线初审、专家在线评审、项目验收等功能,促进项目申报流程规范化、项目管理科学高效化、项目评审标准化、专家评审公平公正科学化,有效提高项目申报、管理、评审、验收工作的效率。

3.大力发展招商引资

深化企业项目合作及资本引进。推进与头部企业战略合作,瞄准世界500强、行业100强等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着力引进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小米、康佳、创维等龙头企业,纵深推进与阿里巴巴、华为、网易、浪潮等战略合作。打造对接“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平台,鼓励市内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领域项目建设。

搭建高效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与市县开发区协商共建,实现各产业协作配套联动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加强“1+2+N”产业体系合作,力争建成重要的“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加快承接浙江省产业溢出,推动融入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积极承接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力争多引进大项目、龙头企业。积极做好承接服务,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政策保障,在产业配套、建设用地、项目融资等多个维度搭建好产业生态体系。

提高招商精准度及项目引进力度。紧紧抓住选商引资,科学制定数字经济产业链招商图谱,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基金招商、靶向招商、精准招商和补链招商。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大力实施“三企进德”“三请三回”“德商回归”等工程,全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5020”项目,加快引进强链、延链、补链的配套项目,做到量质并举,形成集聚效应。

4.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提升园区数字化水平。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积极把园区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放大高新区主阵地作用,深入实施大手笔规划、大平台建设、大招商入园、大服务安商、大企业培育、大产业集聚、大数字转型、大改革创新等“八大战略”。加快高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园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打造省级“智慧园区”标杆,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深入实施园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力争与“长三角”地区托管、联建一批产业合作区。以产业改造提升、产业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关键设备数控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新产品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实施“机器代人”示范、智能化改造。以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为重点,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大力发展德兴东部石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构建石材开采、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物流运输、工艺设计、工程安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石材产业集群,搭建石材交易、电商中心、产业配套、产品交易、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产业发展运营平台,建设现代化石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矿山江西样板。

搭建新兴产业平台。加快德兴原乡未来产业园建设,依托德兴高铁站的交通优势,以地域生态文化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核心驱动力,搭建新兴产业平台,打造集新兴科技类企业总部基地、金融电商聚集平台、文化创意基地、中医药体验应用、民俗文化体验等“宜业、宜游、宜居”三位一体的产业集聚重要载体,集中资源引进重大项目落地。联动区域内的各开发区、园区,积极承接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抓实产业集群,立足德兴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集中力量做大做强“1+2+N”产业集群。以医药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重点产业为切入点,建立商贸服务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全流程数字化,形成数字产业链闭环。推动建立数字化仓库、电子仓单和电子运单等行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应用,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提升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跨境供应链分拨配送体系,加强同周边城市交通枢纽的联系。

积极发展优特产业。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实现种植业采集数据在物联网平台的存储与分析。打造绿色农产品、中草药等优特产业溯源应用示范项目,集聚一批拥有RFID、二维码、双向校验及商品身份码防伪等技术的企业,推出优特产品溯源服务产品。推动优特产业数据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推出系列绿色农产品溯源服务产品。

5.   融入新发展格局

优化空间布局。优化空间布局。实施“一核引领、多点齐飞”的空间发展布局。一核:德兴数字产业园区。支持德兴数字产业园区全力打造数字产业发展的聚集高地,形成德兴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区。多点:支持黄金珠宝产业园、德能产业园、硫化工产业园、东部石材产业园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打造全国珠宝首饰直播电商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芯片半导体基地、“5G+智慧化工”示范区、智慧矿山示范区,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多点突破的新局面。

引导数字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实现数字产业的专业化和体系化,布局国际数字精品店、进口商品直销店,扩增对外贸易,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培育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加快本土数字产业做大做强。

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收集大体量的、多元化的、不同来源的异构数据,构建全面多维的社会信用视图。打造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充分汇集市场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互联网平台、行业协会等多方数据资源,与公共信用数据库建立数据流通共享机制,为市场统计、预测、预警、预报、评估等提供系列大数据关联分析与应用。

(五)统筹集约建设,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新支撑

1.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布局建设,实现5G网络在城区、集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所优质连续覆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差异化5G网络应用需求。鼓励通信、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间共享杆塔资源,鼓励采用“微基站+智慧杆塔”的方式部署5G网络,提升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层级。加快5G技术在应用场景落地,推进5G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加快5G网络商用部署进程,培育5G产业生态圈。

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进程。加大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升级改造力度,推动千兆宽带、千兆Wi-Fi建设,加快千兆光网行政村及以上区域全覆盖,探索万兆光纤宽带在重点园区商用试点,逐步形成全域“千兆家庭、万兆园区”光纤覆盖格局。加快德兴市网络扩容升级,建成更加高速、连接城乡、深度覆盖、优质便捷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宽带普及率和网络服务质量。深入推进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升级改造,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推广发展IPV6+应用。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建设天地空一体化物联感知网络体系。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网络,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泛在物联感知网络。加快统一物联网平台建设,加大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终端部署,深化物联网技术、GI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等应用。大力推动NB-IoT在环境监测、农业管理、交通管理、智能抄表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逐步实现NB-IoT网络在德兴市的全覆盖。整合共享全市视频感知资源,建设全市应急感知体系。

加快构建企业智能化生产体系。积极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强感知的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引导工业企业在现有公众互联网基础上进行企业内外网升级,推动“提速降费”在工业企业落实,为工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提供灵活安全的新型企业专线应用,鼓励企业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网络深度覆盖和数据实时采集,支撑企业内外数据汇聚和建模分析。

培育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区域领先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支持与长三角经济带优势科研机构、高端装备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积极引导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与人工智能企业探索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航空零部件、电源芯片、矿山机械设备等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基于中药饮片、医药制造、医疗防护和热敏疚中医药养生项目的人工智能数据模型研发。做强产业集群,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支持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装备的专用试验场地。

规划布局绿色数据中心。结合江西省规划及上饶市发展定位,统筹空间、规模、用能,引进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专业的云主机、服务器租用、云存储等服务,打造服务长三角的云计算示范产业基地。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企业,培育具有领先水平的应用示范。

2.推进融合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大力推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升级。加快充电桩建设,按照“桩站先行”的要求,在新建小区及老旧小区改造中,对专用固定车位按一定比例进行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适时开展城市内部公共快充设施布局,推动高铁站等交通枢纽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城际高速铁路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工业能源中心。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助力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开展全面智能、智慧化管理运营,逐步实现分布式能源供给能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立足德兴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能源企业的能源产业链集聚效应,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与技术中心,为培育绿色能源灵活交易市场模式、发展智慧用能新模式提供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支撑。

加强市政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构建全面高效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立体化感知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在城市交通、桥梁、道路、地下管线、杆塔、水务、电力、环境治理、消防等市政领域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标签、多类条码、智能传感设备等各类智能感知设施。推动德兴市主城区实现多功能杆塔、多功能站址等市政设施建设集约共享,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完善城乡公共配套智能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公交、路网、官网等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聚集重点区域智联感知网络,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强化区域内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实施城市更新重大工程,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危桥改造、社区建设和矿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智慧停车场、智能垃圾桶、智慧灯杆、智能快递柜等基础设施和智慧养老紧急呼叫、便民无人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推进智能化公共配套基础设施部署。

3.加快创新基础设施有序建设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机电光学、信息安全等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数字经济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中国联通(德兴)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六)加速数据流通融合,激发数据要素新价值

1.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开放

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全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加强全域政务数据归集与治理,梳理数据资源需求,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数据汇聚融合,完善现有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形成适配更多应用场景的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与数据标准体系,推动数据高质量归集、高标准管理与高效能服务,为数据价值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共用。将数据资源共享列入各地各单位“一把手”工程,统筹调度,上下联动,强力推进。实行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化管理,编制完善公共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和供需对接清单。优化全市统一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横向对接德兴市各部门,纵向与上饶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对接,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多层级共享和“一源多用”。基于“赣服通”“赣政通”等业务协同应用场景,提升共享数据应用能力。

扩大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制定公共数据管理相关制度,编制公共数据开放对接清单,建立公共数据目录体系,动态发布数据共享和开放清单。完善数据开放管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机构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推进省级数据、上饶市数据向德兴市回流,满足各级部门业务协同数据需求。鼓励企业与个人开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活动,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2.探索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支撑应用。利用大数据资源推动有色金属、先进机械制造、大健康、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企业基于大数据平台开发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和用户群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尤其聚焦制造领域,支持制造企业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各环节数据资源,重点围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制造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创新业务,打造融合应用示范项目。

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建设,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互联互通与开放标准体系。加强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提高气象等各类灾害的智能识别、预测预警和辅助决策的能力,为实时掌控、妥善应对、便捷调度、高效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数据支撑。支持建设社会科学、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大数据平台,推动社会服务多领域利用大数据构建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支持大数据科技创新。加快大数据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推动大数据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积极开展数据增值服务,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对经过脱敏等安全处理的数据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应用,开放政府和城市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运用数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跨领域、跨区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联合创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数据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投入大数据技术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搭建大数据产业公共研发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大数据领域产学研用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3.推动数据要素流通融合

健全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创新,探索制定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等相关制度,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数据市场环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

推动政企数据融合应用。探索形成政企数据融合的标准规范和对接机制,促进政企数据对接融合。加快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有序融合、高效利用,依托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信贷服务、信用融资等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创新。

(七)完善支撑体系,加大要素供给新动力

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健全完善“一把手”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德商回归等制度,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汇集国家、省、市三级在数字经济领域相关的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投融资、研发、知识产权、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向德兴市内注册的科技型企业适当倾斜,对属于产业发展前沿、重点领域且处于产业链短板环节的数字化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持续创新数字经济领域的各类先试先行政策,提升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在辖区内落户吸引力。

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按照江西公共就业服务系统的统一规划,大力推进业务管理系统、就业创业业务经办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内容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贷款、创业指导、创业扶持、失业保险、就业援助等业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享受扶持政策人员及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等基础数据可以从信息系统中直接生成。优化线上招聘服务,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招聘平台建设。通过政府网、微信公众号、德兴市人力资源市场网、德兴在线、德兴生活网等线上平台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做到实时更新。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整合社保领域业务信息资源和系统,将终端延伸至街道社区、单位以及职工群众,进一步整合优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数据,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综合服务,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便捷程度和管理水平,做好跨地区、跨层级业务系统建设,推进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

2.保障土地资源供给

优先保障数字经济用地。新增的项目用地在每年增存挂钩折算的新增计划及增减挂钩指标中予以保障。在不影响规划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数字经济主体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健全空间分类管控政策。探索建立城市地理信息模型,实现空间地理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资源库的分类对接,利用元数据管理、数据集成、数据管理功能,实现空间数据管控。借助数据交换与省市级平台对接,建立高可用性、灵活可扩展的空间数据交换机制,为区域空间数据规范整合奠定基础。

3.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加快数字经济人才聚集。建立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加强对数字人才引进、培养和集聚的政策支持。加快引育创新人才,大力实施“百名硕博进德兴”“德才回归”“德兴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建设人才飞地等方式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定期发布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引进公告,推进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评审认定工作,完善落实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及其家属的补贴及福利,切实保障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在德落户与发展。

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优化市高等学校、职业技能学校学科专业设置,鼓励德兴中专、技工学校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逐年培养一批电商、数字技能型专业人才。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产业急需的数字应用人才。加大数字领域专业培训力度,提升各级公务人员、企业家、创业者群体数字素养,不断增强数据共享、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

加大人才留用力度。积极探索试行“人才房”等政策,在人才落户、工商税务服务、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全要素服务。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专家人才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在居留与出入境、子女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完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服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全民的数字化素养与能力。立足主导产业定位,充分发挥企业用才的主体作用,探索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改革,实施靶向精准用才。

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市县、街道、乡镇就业专网业务经办系统和数据为基础,全面整合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就业政策和服务内容,为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果。

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权益。建设特殊人群数据库、保障项目管理数据库,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等信息与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和数据比对。加强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发展慈善和残疾人事业。

4.加强财政与金融服务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本级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场景、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应用试点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对于从事优先发展领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积极争取电子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专项资金支持,将数字经济发展资金纳入政府财政收入预算。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发放、评价管理、调度激励等制度,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设立德兴数字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高成长、初创型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支持数字经济企业上市,推动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社会投资人和基金管理团队共同参股设立各类基金,支持社会资本来德兴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用好“云量贷”“人才贷”“数字化转型贷”“文企贷”“财园信贷通”“科贷通”等融资产品或工具。

建立人均生活标准科学动态调整机制。采取信息化手段助力政策信息推广,加强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人均生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对救助群体动态管理,通过动态数据分析,引导各项资源向扶助群体精准配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精准、量化的科学扶助。

5.强化服务供给支撑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鼓励创新,审慎包容”的思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提升政务服务网上供给能力。开展企业“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登记改革,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探索建立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包容期”管理,依法审慎开展行政执法。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贯彻落实上饶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水平。强化德兴市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执法。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均衡选择机会,营造教育公平的社会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构建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生态、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机制。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德兴市发展数字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制订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牵头储备重点项目,组织落实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整体部署。统筹各相关部门力量,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组建上饶市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的政策咨询、规划、策划和技术指导作用。探索成立市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和发展风口研判。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好国家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机制,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定期发布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报告,强化各地发展数字经济考核,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发展数字经济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安全保障

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依法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措施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防护能力,构建融合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于一体的全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和防护水平,保护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明确数据安全的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研究制定数据权利准则、数据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数据责任主体,制定数据管理规范。加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机制,健全安全保密管理措施。加强安全态势感知、数字安全装备、可信芯片、安全测评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水平。开展数字经济安全保障试点示范,强化重点行业数据安全监督检查,提升电信、互联网、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三)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政府和社会力量服务质量与水平。简化现有涉及数字经济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设立门槛,着力消除阻碍新业态发展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支持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提升面向数字经济的专业服务能力。推动网络提速降费,降低资费水平,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水平,为市场主体经营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整合合作资源,探索建立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或协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服务水平。举办数字经济项目推介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举办数字经济发展峰会、论坛、沙龙等活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及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宣传力度,打造“雨林型”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氛围。实施全民数字教育计划,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充分利用全媒体宣传平台,结合德兴市各类论坛、峰会等各类活动,积极宣传推广数字经济的发展政策、创新成果、领先企业,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数字德兴建设的良好氛围。

德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9日印发

附件下载
  • 上篇:
  • 下篇:
联系我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