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部门文件
公开平台: 德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分 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德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文日期: 2021年12月06日
标 题: 德兴市“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21年12月06日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德兴市“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德兴市“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12


背景形势与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

存在问题

发展机遇

面临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先进装备制造

(二)电子信息

四、发展布局

(一)聚焦能级提升,将香屯生态工业园打造为高质量创新圈

)聚焦特色发展,推进特色专业园多点布局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链现代化工程

)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

)实施集聚发展工程

)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实施服务转型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二)强化财税金融支持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背景形势与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德兴市始终将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坚定不移地将兴工强市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影响力显著增强。2020德兴市生产总值完成165.96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72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0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7.16亿元,同比增长3.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941.050.1调整为2020年的12.535.052.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工业投资增长36.6%,增速位居上饶1,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上饶市“第一方阵”。

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十三五”期间,德兴市5020项目为主线的招大引强工作,多渠道增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建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年市共新签约招商项目182个,总金额820.08亿元2020年,全市先进机械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5亿元,利润4.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34.2%,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7.4%28.73%。上交税金3356.2万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1.7%目前德兴把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先后引进了德辰科技、德立智造、德芯科技、意发功率、翔鹰航空等148高端智能制造企业,拥有56家高新技术企业,有3个院士工作站。其中:意发功率投资10亿元的电源芯片项目成功落后,建成后可年产48万片电源芯片,产值20亿元,5年内可形成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位于香屯工业园区的矿山机械、电铲、精密机械零部件生产、销售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50亩,总投资约35亿人民币。随着德立智造建成投产,德辰科技试生产,德乐科技、意发功率半导体、恒海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市机械电子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将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的动能。

产业载体逐步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打造工业平台,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实施了开发区“七通一平”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配套建设,实现了园区水、电、气的集中供给。园区开发面积由3.97平方公里拓展为9.6平方公里,搭建了电动车产业园、德能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平台,经开区升格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有色金属(黄金)、先进机械制造、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黄金产业列入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先后出台完善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德兴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德兴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德兴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完善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先后与复旦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强化协同创新,建立3家院士工作站,培育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的12家增加到2020年的8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1%,提高19.23个百分点,科技研发投入从0.56%1.5%,增幅近300%获评江西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并分别与南昌航空航天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40家规模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121”工程,新增20个上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现已完成12个);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项以上(现已完成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现已完成58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1家。引进省双千计划人才1名,每年安排科技发展基金9000余万元。

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2020年,德兴先进机械制造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5亿元、利润4.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34.2%,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7.4%28.73%先进机械制造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全市有色金属(黄金)首位产业主营业务的1/2,且占工业税收比例(1.7%)与有色金属(黄金)产业占工业税收比例(45.82%)相差数十倍,存在大差距先进机械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较低,40亿元。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虽然德兴市出台了引进人才的办法和措施,但全市受地域因素和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影响导致拔尖型、领军型、创新型人才留不住、招不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发展滞后,自主创新及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点先进机械制造企业的科研经费支出为5亿元,仅占其总产值的1%先进机械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新产品产值仅占制造业产值的10%左右

3、高端制造发育不足

德兴市机械电子产业结构层次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偏低,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较少。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金属制品业主要业务收入占先进机械制造业50%。除矿山装备制造通用机械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外,其他机械制造业仍处在发展阶段或转型阶段,有待加快向集群式发展跃升。

4配套服务水平较低

机械电子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机械电子相关的金融、咨询、物流、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服务供给水平较低,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企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服务平台薄弱、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全市机械电子转型升级。

发展机遇

1数字经济新业态带来发展新机遇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和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重点数字领域产业化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江西省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力以赴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德兴市可充分发挥制造场景优势,发力数字经济,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省数字经济赛道中奋勇争先。

2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赋能动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方向。“双循环”战略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突出,内需潜力激发和核心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布局趋势明显,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将进一步提高,最终内循环支撑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互促”。“十四五”时期,不仅可以利用国内市场消费扩容提质大好机遇,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增强优质供给能力,拓宽产业升级发展的市场空间;更能够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构建为契机,做好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布局,加快培育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业链,形成发展新动力。

3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释放新红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及今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主导。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和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东北开放合作和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三区协同发展等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将带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资源充分流动、产业协同联动,成为江西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作为江西省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板块,“十四五”时期江西省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在创新人才引培、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精准有力的政策扶持,这将为今后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政策红利、营造更优发展氛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面临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及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要素制约更趋明显等,都将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挑战。未来510年内,是全球制造业大调整、大发展、大竞争的关键时期

一是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不确定性加大。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产业分工格局不断重塑,全球产业链出现阻隔甚至断链风险。面对全球贸易摩擦,全市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更加凸显,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增多。

二是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发展困难增大。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均出现较大萎缩,工业投资等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优势还未凸显,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工业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三是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招商引资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区域竞合不断加强,各地对于大项目、优质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招商引资成本显著增加。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合,德兴市制造业能否发挥 优势、保持领先是四五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是要素制约加大,制造业发展瓶颈凸显。受制于土地、资源环境 等要素制约,四五制造业发展空间面临严峻挑战。建设用地开发空间趋于上限,新增用地指标主要靠土地综合整治挖掘存量;同时,对照碳达峰、碳中和预期目标,全市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德兴市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必须把握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大力抓好产业迭代升级、抓好创新驱动战略、抓好延链稳链强链工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危”中之“机”目前,全市机械电子产业主要以生产加工类为主,研发和销售环节两头在外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区域供应链条的纵向整合,应对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求迫切,全市机械电子产业发展面临齐升压力。周边区域虹吸”“溢出效应重叠,全市机械电子产业发展面临复杂竞合关系。随着数字经济加速落地,多地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作为发展重点,与省内周边城市同样存在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关系,机械电子产业要素资源竞争态势显著。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明晰定位,错位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坚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新一重”、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上饶市速发展工业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按照“集聚大人流,促进大发展”的思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以项目、企业、集群、园区为着力点,以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为核心,完善创新平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化招大引强、兼并重组、成果转化、技改扩能,努力做大增量、做优存量,推动矿山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动(单)车三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推动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两大新兴产业集群成势,构建132机械电子产业新体系,将德兴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先进机械制造基地。

(二)基本原则

项目引领,壮大规模。机械电子产业发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谋划,持续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先进机械电子产业核心区域对接力度,着力招引一批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龙头项目,做大产业规模。

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调结构、扩产能,提质增效、做大规模。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聚焦机械电子产业重点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鼓励本地企业间加强配套协作,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链条。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始终把创新放在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延伸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优化布局,集约发展。优化机械电子产业重点领域产业布局,以香屯生态工业园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向重点园区集中,引导机械电子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安全的发展要求,严守准入底线与排放标准,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德兴市机械电子产业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产业整体素质和规模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创新驱动步伐更为坚实,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普及开发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重点产品,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完善的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体系,上饶市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规模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全市机械电子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力争在全省排位中争先进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稳定在9%机械电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1/3以上,规上工业亩均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万元/人。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机械电子产业创新投入强度大幅增加,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20户,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强劲。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2025年,引进机械电子产业龙头示范型企业10家以上。全市企业梯队培育取得突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3家,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园区载体不断优化。2025年,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航空零部件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巩固提升。香屯生态工业园机械电子产业销售规模突破150亿元。着力提升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交通物流、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产业基金、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项目集聚,打造全市机械电子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绿色制造广泛普及。2025年,工业减碳按下“快进键”,机械电子产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厚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指标,创建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实现机械电子产业高效清洁循环低碳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2025年,机械电子产业企业能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全覆盖;重大安全风险100%整改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率达到100%100%应用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报告查改隐患情况。实现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达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标。

1 德兴市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5年目标

结构优化度

规上工业实现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500

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35左右

支柱产业年均增长

%

预期性

9

创新浓度

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

预期性

2.0左右

主要创新指标

-

预期性

位居全省前列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预期性

120

经济密度

亩均投资强度

万元/

预期性

350

亩均税收

万元/

预期性

4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约束性

完成本市目标

品牌显示度

亿特色集群

预期性

1~3

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预期性

5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预期性

1


三、发展重点

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从本地产业基础出发,积极嵌入全省“2+6+N”产业体系和上饶市“2+4+N”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做大做强先进机械制造战略主导产业,培育拓展电子信息等若干个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全力构建形成高质量、竞争力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2德兴市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产业体系

产业名称

2023年产业规模

(亿元)

2025年产业规模

(亿元)

打造地标

特色产业

矿山装备

100

150

培育壮大

潜力产业

高端农机

40

70

精密机械零部件

80

100

电动车

40

80

加快布局

新兴产业

电子元器件

30

50

智能终端

10

50

合计

300

500

(一)先进装备制造

1、背景研究

1)领域解析

先进装备制造业又称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设施设备的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分类以及《江西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主要包括通用装备(机床、气体压缩机械、制冷空调设备等)、专用装备(建筑工程机械、制药设备、纺织专用设备、农副食品加工设备等)、交通运输设备(铁路运输设备、航空航天器制造等)、电气机械及器材(电机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设备(复印胶印设备、教学专用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等领域。

2)产业趋势

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以及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下,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高速的发展,并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到2022年我国先进装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7万亿元。

1 2016~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万亿元)

装备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趋势明显。随着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高端制造装备融合应用提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装备系统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以数控机床为例,全球四大数控机床企业发那科(FANUC)、西门子(SIEMENS)、山崎马扎克(MAZAK)、德玛吉(DMG)纷纷发力具有状态监测、误差补偿与故障诊断等智能化功能的高性能数控机床设备,截至目前全球高精度、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市场份额占机床总消费的比重已上升到60%以上。

专业化细分领域进口替代步伐加快。虽然目前中国制造业仍有大而不强之困,高端制造仍处于产业初期,但随着我国装备企业技术进步及配套产业链的成熟,扶持设备国产化等政策的推动,部分细分领域已开始或完成“进口替代”。如:国产机床主轴、高端轴承、伺服电机、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等高端装备细分领域国产企业市场份额已超进口,进口替代成效愈加明显,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契机。

3)发展基础

从德兴市现状看,已引进培育了一批包括德辰科技、德立智造、江铜智造、翔鹰航空等在内的代表性企业,在矿山装备等整机及零部件领域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从江西省看,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2+6+N”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的6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服务型制造装备、绿色制造装备,推动经济开发区重点做大做强特种电机优势产品。从区域看,长三角是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特别是工程机械、高端电工电器装备、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可按照链式分工原则,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矿山机械、起重机械、掘进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分工合作,加快培育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综上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特点、发展态势以及基础现状分析,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筋骨”和“脊梁”,具有技术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目前从国家到江西省均在积极布局推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以德辰科技为引领的矿山装备领域,以德立智造等为引领的精密机械零部件领域,以翔鹰航空等为引领的航空零部件领域,以意发功率、恒海科技等为引领的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领域,以华彪科技等为引领的电动(单)车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考虑到毗邻长三角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区位优势,有助于今后引进更多相关整机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优质项目落地,为今后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

以智能化、数字化、成套化为发展方向,做优做强矿山装备制造优势领域,加快培育壮大高端农机装备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动(单)车产业,努力实现由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主向成套整机带动与零部件加工并重升级。到2025年,全市规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400亿元。

3、主攻方向

矿山装备。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提升采矿山装备制造水平,联合创新采选和矿山开采新工艺模式,强化装备质量和功能,巩固强化全市矿山装备产业优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产品类同、工艺水平发展停滞的共性问题,整合现有场地、科研人员、先进设备、市场营销等要素资源,抢占技术制高点,生产高端、智能、高效、可靠的矿山装备产品,推进矿山装备企业提质增效。创新研发高质量产品。围绕行业发展新需求,依托德辰科技、江铜智造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端采掘设备、多点驱动长距离智能化成套散料输送设备、大型破碎成套设备、高端液压支架、大型环保脱硫球磨机及脱硝系统,开发绿色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矿山装备大型化、智能化提升打好坚实基础。

高端农机装备。巩固扩大动力机械、收获机械市场份额,农机装备重点发展大型高效配套农机具、宽幅联合耕整机械、高效复式机械、兼收机械、复式耕种播种机械、经济作物机械、基于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系统,积极向种植、植保、干燥与仓储、秸秆处理与应用、畜禽养殖等高附加值领域扩展,打造“零部件制造—农机整机制造—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衍生服务”农机装备产业链。

精密机械零部件。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对标国际一流,依托德立智造等龙头企业,围绕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大型高端工程机械等领域,积极发展精密角接触轴承、特大型精密重载转盘轴承、精密圆锥滚子轴承、精密短圆柱滚子轴承、高速深沟球轴承、精密滚针轴承等高端轴承产品,推进“制造—设计—材料”三位一体的技术集成。

智能专用装备。围绕智能制造的市场需求,重点培育发展自动化仓储物流设备、机器人系统集成及零部件、3D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系统,进一步加大在本地大健康、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围绕构建高水平配套体系,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变频器、数据采集板卡、精密传动装置、伺服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与零部件。

4、实施路径

1)以研发招引补链强链

矿山装备突破矿山机械远程智能化控制、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逻辑控制、信息反馈可视化等技术。

农机装备加大发动机、链条、齿轮、轴承、齿轮泵、多路阀及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招引。

加强对铸造件等基础部件研发和质量提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

以电动车产业园为平台,以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为主战场,依托现有的华彪等领头企业,发挥企业生产上下游联系和人脉资源优势,实施政企联合赴外招商。精准对接国内一二线品牌电动车企业,精准把握其产业转移意向,努力引进电机、控制器、蓄电池等核心部件产业。

2)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推动数字化控制技术在装备上广泛应用,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与系统,促进智能装备发展,提升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行业内的应用,大力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利用五年的时间,建设智能工厂3个。

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和推广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付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3)搭建平台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建设装备制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装备制造行业数控设备产能共享。

依托德辰科技、江铜智造等企业,建设矿山装备研究院,打造集产品研发、设计、试制、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平台,建成国内领先的矿山机械协同创新研究院。

建设农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提升德兴市农机研发检测和信息化融合水平。

(二)电子信息

1、背景研究

1)领域解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数字经济和基础和核心,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关键作用。具体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PCB、新型光电显示、新型智能终端、通讯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等细分领域。

2)产业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环节加速向低成本地区转移。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聚地,但随着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的快速攀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压力持续加大,产业溢出效应明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信息终端产品为主,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或制造环节外迁为主的方式,向广西、江西、贵州等低成本区域转移,且趋势愈发明显。

半导体照明应用市场领域趋于更加多元化。全球半导体照明市场新一轮的增长是以应用需求拓展为导向进行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非视觉照明市场快速拓展,生物、农业、医疗、紫外LED的应用程度不断深化,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技术实现产业化;二是智慧照明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低成本、低功耗的可调光、可调色温的LED控制技术将大大冲击仅能提供单一亮度、单一色温的传统照明市场。

以智能终端硬件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市场快速发展。随着万物互联时代到来,具备传感互联、新型显示、数据处理、人机交互等功能的智能硬件蓬勃发展起来。据易观智库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行业呈快速增长态势,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交通、健康医疗以及其它领域产品在内的五大类智能消费产品出货量为7.70亿台,同比增长达21%。未来随着新技术进步和消费习惯的进一步培养,智能硬件产品会在消费市场中的普及程度将越来越高。

2 中国智能终端产品出货量

3)发展基础

从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来看,引进培育了意发功率、恒海科技、德芯科技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在芯片封装、电子基础零配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从江西看,电子信息作为全省2+6+N”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的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提出重点培育形成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印制电路板(PCB)等产值规模千亿级的优势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关键电子材料、智能家居、物联网等产值规模五百亿级的细分领域,并将作为多个细分领域的重点培育集聚区。从区域看,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两大集聚地,作为合福和衢九两大铁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与上海等长三角中心、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对接合作机制,这为积极承接两大区域的产业溢出转移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特点、发展态势以及基础现状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包含领域广、产业链长、拉动性强,是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积极抢抓机遇,已经在多个细分领域积极承接布局。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且随着LED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型LED显示千亿级市场空间逐步打开,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可作为今后重点支持的关键领域。在智能终端领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全国消费终端的两大产业基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借助高铁优势,承接两大区域消费终端产业转移和外溢。而在集成电路、通讯域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领域,除了硬件部分外,更加强调和需要数据库、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软件等“软实力”支撑,目前相关产业基础条件和项目支撑偏弱,未来可根据企业和项目招引情况,机会发展。

2、发展目标

紧抓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机遇,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成规模、上台阶,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融入参与省内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作,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到2025年,规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3、主攻方向

1)智能终端及配套产品

智能家具。紧抓智能家居由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演进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智能风扇、智能门禁、智能照明、智能仪表、智能门锁、可视门铃、智能摄像头等系列化智能家居产品,加快突破综合布线、网络通信、安全防范、自动控制、环境信息采集和人体感应等关键技术,逐步打通各类、各品牌家居产品数据交换瓶颈,增强一站式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智能终端。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智能手环、VR/AR、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新型智能穿戴终端产品及服务。

2)半导体

依托意发功率、德芯科技、恒海科技等企业优势,重点做大做强微电子、电子半导体分立器件、功率器件及功能芯片。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LED技术和产品为主线,着力突破新功能半导体照明材料、器件制备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引导企业密切跟踪OLED照明发展态势,关注车载、商业等高阶消费市场的应用,做好相关产业技术积累。围绕智慧路灯生态系统、城市夜景和建筑照明、文旅光环境艺术照明等智能互联照明及新兴应用,以需求端带动LED研发端提升。开发面向科研、教室、医疗及防疫的LED产品和集成系统,拓展功能复合化、多样化及便携式的移动照明等消费端照明,营造更加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的照明环境。

3)基础电子元器件

电路类元器件。依托数德兴市光电产业园的建设,提振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招引能力,围绕集成电路封装、半导体分立器件和触控显示器等电子器件制造,带动芯片、电子电路、电子材料、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发展,力争融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国内电子元器件细分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攻克产品设计与关键工艺技术,发展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高频率、高精度频率元器件,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半导体分立器件以及模块、小型化、高可靠、高灵敏度电子防护器件等重点领域电路类元器件。

创新型基础电子元器件。面向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需求,开发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电子元器件,推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整机企业积极应用创新型产品,加速元器件产品迭代升级。

重点推广面向LED等重点行业的小型元器件。重点发展电容器、电感器(线圈)、静噪元件、抗电磁干扰滤波器(EMI)、静电保护器件制造,并向集成制造转型。

4)数字经济产业

大数据与云计算。培育一批大数据示范企业,发展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生产制造,打造大数据技术服务、流通交易、科研“双创”等公共平台。围绕政务服务、普惠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等领域,开展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承接大数据服务外包,形成一批典型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构建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5G与物联网。把握数字新基建的发展机遇,重点布局5G产业生态,推动5G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民生、车联网、VR、城市治理等融合应用,建成全市5G场景应用示范推广体系,打造江西5G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的德兴样板。

工业互联网。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关键设施建设,引导工业场景持续开放,推进工业仿真工业大数据应用软件研发与产业化,助力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模式创新。构建新型企业级工业网络,推进基于工业PON5GIPV6和标识解析等新技术应用,打造行业特征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

“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文娱、数字营销、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呼叫等产业,培育在线新经济和新业态。抢抓新兴金融科技业态快速发展的契机,培育发展区块链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征信与风控等场景。探索与国内外创新资源合作,发展远程诊疗、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现代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的新形态。

4、实施路径

1)强化平台支撑

发挥服务产业、孵化企业、聚集人才的作用,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功率器件测试实验室、芯片级封装实验室,采取绩效评估的方式给予平台机构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互动发展,生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2)实施补链延链

智能终端补链发展光模块、传感器、数字光纤分系统接入单元等,延链发展5G智能终端产品。第三代半导体补链发展先进器件封装、高频大功率器件,延链发展终端产品研发设计及终端产品应用。

3)加快融合应用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建设一批行业级、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5G+工业互联网”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中小企业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口、数据、计算能力等数字化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


四、发展布局

突出香屯生态工业园战略主平台定位,配套发展光电产业园、航空及先进机械制造产业园、九都工业园、电动车产业园等一批企业园和特色专业园,加快形成“一区多园”的机械电子产业总体布局。

(一)聚焦能级提升,将香屯生态工业园打造为高质量创新圈

引导各乡(镇)的制造业、优质生产性服务业向香屯生态工业园集聚。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0%,综合排名进入省级高新区第一梯队,争创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聚焦特色发展,推进特色专业园多点布局

把特色专业园打造为支撑德兴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根据全市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和空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强化特色专业园与香屯生态工业园的联动发展,打造“以园带园、双园协同、产业赋能、特色突出”的多点联动新局面。

按照“土地集约、功能集成、要素集中”的要求,高标准打造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园。引进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迈进,加快形成多点联动、连点成片的新格局。依托现有园区优势,高质量建设航空及先进机械制造产业园、光电产业园、九都工业园、电动车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依托现有企业优势。同时,聚焦互联网+、大健康两大科创高地建设,瞄准北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方向,探索未来产业培育模式和路径,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园。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链现代化工程

1、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建设

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契机,积极抢抓中央“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的窗口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和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高端产业转移。以京福高铁和衢九铁路两条大通道为牵引,东向主动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建立合作网络,南向积极承接深圳、广州等地经济辐射和溢出,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分工协作与转移布局深度协作机制。积极与粤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产业链对接、资本对接、创新对接、人才对接等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主动参与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区域合作,探索共建跨区域产业协作配套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等产业承接平台。进一步擦亮“名片”,积极在深圳、上海等地定期举办产业发展推介会、洽谈周等活动,加大对投资环境和发展商机宣传推介力度,促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开放交流合作。

2、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

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牛鼻子”,聚焦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航空零部件机械电子产业领域,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精心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系统梳理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等信息,实现“靶向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会展招商,借助赣港会、绿发会、世界智能大会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峰论坛等经贸活动,根据不同主题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探索开展产业基金招商,针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定制专项基金予以配套支持,推动大好高项目落地。

3、全力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

着眼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支持和推动全市先进机械制造产业积极嵌入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专项培育方案,实现融合提升发展,全力打造一批彰显特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细分领域标志性产业链。持续推动“链长制”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护链,推动本地大中小微企业在产供销、要素配置、仓储物流、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供应链畅通协同推进行动,梳理重点产业供应链关键流程和环节,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1建设水平公共创新平台

继续深入实施上饶市创新驱动2211”工程倍增计划,围绕机械电子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支持本土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械电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打造科创成果转化基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对接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与环鄱阳湖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创投机构的交流合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省级实验室、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检验检测平台等。紧盯相关高校和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走出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精准对接和落地转化。推航空及先进机械制造产业园、德兴市光电产业园、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坚持研发+制造招商导向,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布局一批转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通道。

3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

积极对接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精尖缺”汇才工程、“赣鄱智才引聚工程”等引才引智项目,研究制定标志性产业链人才地图目录清单,靶向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国内外英才而用之。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加大对博士、硕士以及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技兴赣鄱”专项行动要求,深化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扎实推进高效、精准、全面的“三度”服务,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高地”,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专栏1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以技术开发应用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着力开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打造德兴市多层次、多渠道机械电子产业创新体系。

2025年,在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航空零部件先进制造领域新建3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新增5个市级以上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2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1、推动企业智能升级

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以“智能+”为主要方式,对机械等用工量大、生产工艺难度不高作业重复度高的传统特色产业,在“机器换人”的基础上推动“生产换线”,重点扶持企业利用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智能装备进行整线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逐步实现从部分环节单台自动化设备应用向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提升,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对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零部件等生产自动化水平较高、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优势企业利用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与装配装备、自动物流与仓储装备、自动加工单元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和供应链数据间壁垒,通过端对端集成与横向集成,实现工艺、生产、质量、设备、能耗等智能管理和优化,打造生产可视化、执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的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

2、提升集成服务能力

探索全市“智慧工业平台”建设,整合产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平台的分析和服务等能力。推动机械电子产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建设,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强产品、系统、工艺流程等领域的研发设计,鼓励专业设计企业无缝嵌入制造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设计优化和提升。鼓励装备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商、运营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精准对接,重点面向工业现场生产过程、企业运营管理决策、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具体应用场景开发应用一批模块化、低成本、快部署的典型解决方案,示范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差异化推进实施企业上云行动,鼓励企业加快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上云,引导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设计等业务应用上云,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3、推进产业链群化网络化

鼓励企业对现有技术工艺、生产流程、系统装备等进行整体改造,深化产业链延伸、补缺,提高附加值。鼓励产业链协同改造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攻关突破,形成产业关键环节价值链闭环。支持技术改造服务商发挥技术优势,面向企业现场生产过程优化、运营管理决策优化、社会化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优化等,构建行业领域知识库、工具库和模型库,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适用的服务。

专栏2智能制造示范应用专项行动

1制定优化提升方案。优化顶层设计,各乡(办、园区要安排专人对辖区内机械电子产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方案,明确企业优化提升重点、发展目标、路径举措和支撑项目等。

2)实施一批重点改造项目。强化项目带动,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开发建设模式,建立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和联动挂包服务机制,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落地、早见效。2025年,累计实施30项左右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3)树立一批标杆示范企业。鼓励机械电子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实施改造升级,对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进行全链路优化提升,争创国内领先、行业引领的新标杆。遴选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树立区域智能制造标杆。到2025年,新建3江西省级智能制造项目。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1、推进绿色制造和安全生产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与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规划。以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和终端产品绿色化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安全、环保、集约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全市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等行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施一批全流程的绿色化改造升级,实现绿色生产。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鼓励工业园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光热、绿色公共照明、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园区循环化改造、立体绿化等绿色重点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围绕“查风险、除隐患、防事故、保平安”主题,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整治,严密制定和细化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治理方案,用好“笨办法”、多下“苦功夫”,筑牢安全生产基础。突出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强化安全投入和教育培训,健全完善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2、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实施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开展工业节水,引导企业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应用易拆解、易分类的绿色设计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结合行业特点,分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推荐企业绿色技术纳入国家、省级绿色技术目录推广,加快绿色制造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3、提升发展资源循环经济

加快推进益丰再生有色金属“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及分选—熔炼—精深加工”,宏泰石环保建材“尾矿、尾粉—加工—产品(制砂、制砖)”等循环产业链建设,全力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推进九都工业园循环经济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在先进机械制造业、建筑材料等重点行业实施循环经济改造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积极争创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专栏3绿色制造水平提升行动

1乡(镇)办、工业园区根据产业基础、行业特点、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加强摸排梳理,充分动员,择优选择一批具备绿色创建基础和条件的企业、园区,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培育库。

2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源管理中心,优化工厂用能结构。加强绿色建筑技术、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高效末端治理装备、资源能源环境智能管控系统等的推广应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3构建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咨询、认定、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2025年,先进机械制造产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打造1家绿色示范工厂。

)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

1、打造龙头骨干企业

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重点支持德辰科技、德立科技、意发功率、恒海科技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和倍增发展,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集群带动能力。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实现德兴黄金公司平稳上市,以推进华彪电动车完成股改为契机带动全市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促进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施以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和高端品牌为重点的并购重组,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发展。

2、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遴选一批从事细分产品市场、企业市场份额高、技术工艺领先、产品质量精良、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优秀的机械电子业企业作为培育重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更多细分产品领域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技术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群体,营造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大“四新”领域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集聚优质资源支持企业持续快速成长,催生培育壮大一批跨界融合、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积极对接国家政策,争取国家工业强基专项资金支持。

3加快小微企业提档升级

实施小微企业质效提升行动,以“升企入规”为目标,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促进小微企业向质量型、成长型、科技型、品牌型发展,助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做优做强。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检测等服务平台,形成集群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搭建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小微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嵌入大中企业供应链配套协作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专栏4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围绕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航空零部件、电动车机械电子产业重点领域,强化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形成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025年,打造1家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和产业引领、聚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2家以上专、 精、特、新企业。

)实施集聚发展工程

1、推动工业园区创新发展

紧紧围绕三大五提升发展举措,大力推进大工业发展,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园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加快德兴香屯生态工业园区光电产业园航空及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九都工业园区、电动车产业园一区多园”融合发展,切实增强香屯生态工业园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城市品质服务功能,当好全市机械电子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对全市区域内产业基地、工业小区、功能区等开发板块清理、整合。大力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园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做实“开发区+主题产业园”“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亩均产出、亩均效益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工业园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紧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标提质,聚焦补链延链强链,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帮助入园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2、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一园一支柱”、“一园一特色”的模式,鼓励围绕机械电子主导产业,以“区中园”、“园中园”等形式,开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服务集中、企业集聚的专业化主题产业园,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做好园区整体设计综合考虑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和发展定位等因素,明确园区选址、功能布局、建筑规模、厂房结构、配套设施等内容。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因地制宜采用政府主导开发、龙头企业开发、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企业联合体建设、行业协会牵头建设等模式。聚焦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融资担保、创新孵化、知识产权等多项共性、专业服务。推动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支持建设集成“互联网+”消防、物流、环保、生产等功能的“园区大脑”。

3、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发展战略,围绕推进产业和城镇空间协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科学规划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空间总体布局。坚持以产为基,促进产业集聚,更高水平推动机械电子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工业园区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工业园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平台新样本。

4、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牛鼻子”,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积极引导资本流投向技术投入比例高、产品档次定位高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品装备、优势产品,提升全市装备制造规模和技术水平。做好装备制造建设项目的筛选、实施、储备工作,加强项目建设动态管理,及时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重大技术装备、重点工程、重点协作配套等项目建设,支撑优势企业和重点行业率先发展。

专栏5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行动

紧紧围绕三大五提升发展举措,大力推进大工业发展,实施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打好工业园区营商环境、节地增效、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五场硬仗。按照实施重大项目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式聚集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引导机械电子产业资源集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强化矿山装备制造产业的规模效应及整体协作能力。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发展大产业集群:

①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②高端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③精密机械零部件产业集群

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⑥电动车产业集群

)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1、大力提升产品质量

持续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开展重点产品与国外产品质量及性能实物对比提升,切实增强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县(市、区)和示范企业。组织实施德兴市机械电子产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针对重点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质量技术与信息化的交互融合,鼓励企业研发应用在线质量检测、故障诊断、质量问题追溯及处理的质量控制技术,在提升企业过程控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支持优秀企业争创国家级政府质量奖、江西省井冈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发挥标杆引领和带动作用。

2、加强自主品牌培育

围绕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航空零部件电动车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制定实施分行业品牌培育计划,重点筛选一批竞争实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骨干企业,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并积极争创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等。着力引进若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综合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设计、品牌传播等全流程服务,助力行业区域品牌创建和推广。

3实施标准化+行动

推动全市机械电子产业重点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以先进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加强标准化工作宣传培训,提升企业标准意识和标准水平。紧贴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求,引导和鼓励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主体由采标者制标者转变。

专栏6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完善制造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等。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提高行业话语权。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2025年,全市机械电子领域新增省政府质量奖1家、市长质量奖2家。


)实施服务转型工程

1、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

引导和支持矿山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制造电动车等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大力推进企业在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的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 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互联网企业与机械电子产业企业无缝对接,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测、预测预警业务,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金融、培训教育、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支撑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1、强化领导小组建设

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工信、发改、科技、财政、统计、金融等多部门及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械电子产业政策制定、规划评审、组织推进、监督考核、协调产业布局、项目实施管理与评审验收、资金使用安排等工作。建立产业链、企业培育、项目推进、平台提升等重点工作专班负责制,提升专班解决问题、服务企业的能力。

2、建立多方协同推进机制

重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媒介作用,支持其加强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专项调研,提升行业信息收集、反馈、服务能力。支持和鼓励市内外高校、社会机构来德兴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民间专业性智库。强化外脑借力,完善专家咨询、产业研究等工作机制,推动德兴市机械电子专家委员会建设,围绕重点行业领域,提供政策研究、工作研判、第三方评估决策等服务科学研判产业形势,系统谋划产业发展。形成面上指导、重点突破、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推动全市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二)强化财税金融支持

1、优化财政激励方式

统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激励机制,优化推进财政资金精准扶持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政策引领作用,支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发展,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提升金融扶持制造业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信贷投向,增加机械电子产业中长期贷款、技改贷款和信用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充分运用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产业基金、绿色金融债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完善低碳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深度结合3060碳达峰碳中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低(零)碳产业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节能环保融资等创新业务。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包容审慎监管,畅通“双链”上下游企业融资机制,推动集团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模式。

3、落实企业减负政策

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微企业降本减负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面向全市中小企业降本减负专项政策。全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性事业的停免降征、社保缴免等相关政策。加大企业降本减负政策落实督查力度,建立健全降本减负长效机制,推进全市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优化发展环境。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利用新增和腾出的用能空间优先给予保障。

1、强化人才要素保障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针对急需紧缺技术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育高技术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畅通人才“绿色通道”,切实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着力提升人才服务质量,高水平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2、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全面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为核心的高效集约用地理念,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全面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机械电子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闲置用地盘活机制和低效用地退出机制,鼓励“退二优二”“退散进集”“三改一拆”等方式盘活工业用地。降低培育企业用地成本,推行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地。优化土地市场营商环境,保障各类主体企业依法平等取得政府供应或园区转让的工业用地权利,允许企业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以及宗地分割。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探索实施全市工业区块线保护管理,将制造业基础好、集中连片、符合规划的产业平台、工业园区等划入线内,实施分级保护、闭环管理。

3、提升集约环保水平

完善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对环保意识强、治污水平高的企业在环保监管服务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管控制度,强化精准保护,进一步盘活生态空间。积极发展中水回用、分质供水、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快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激励机制。推进能源“双控”,建立重大项目能耗准入评估机制,强化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1、深化政务数字化转型

持续完善全域数字治理制度体系,建立“数据采集+需求分析+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的闭环机制。积极推进“一网一证一窗一城”通办广泛应用,加快实现民生事项“一证通办”、政务服务中心“无差别受理”全覆盖、审批服务整体提速。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和“承诺制”改革,健全信用监管体系。

2、营造高质量发展氛围

围绕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加强德兴市机械电子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计划等制定、实施和评估,做好“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规划与省市国土、城建、教育等规划的对接,确保产业空间、功能配套和扶持政策的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全市主导产业基础优势,建立符合产业创新的政府管理制度。深化“链长制”工作机制,推动“总链长-总牵头单位-分链长-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链式发展,形成市政府统筹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协同机制。围绕“十四五”机械电子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放宽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围绕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精准发力,提升企业服务效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对产业创新活动的包容性,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高效聚合。

附件下载
  • 上篇:
  • 下篇:
联系我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