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平台: | 德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 分 类: | 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 | ||
发布机构: | 德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 发文日期: | 2023年02月27日 | ||
标 题: | 孟良崮下心向党 一颗丹心献荣军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文件编号: | 成文日期: | 2023年02月27日 | |||
生效时间: | 废止时间: |
孟良崮下心向党一颗丹心献荣军
——记我认识的全国退役军人服务站优秀站长公丕娥
公丕娥,是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
我认识她挺早的,在我印象里,公站长总是一脸憨厚的笑容,工作既认真负责又一丝不苟,说话轻声慢语,行动上却风风火火。
但我真正认识她、深入了解她,还是在2019年的春节前。当时,蒙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刚刚组建,为了摸清实情,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我们对享受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开展了一次全面普遍的走访活动。
那是一个寒冷的傍晚,我们从带病回乡退役军人王万里家出来,路过一处院落,不知谁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这是谁家啊?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房子。”只见这所房子院墙是用大块的石头垒起来的,每块石头经过岁月的沉淀,越发显得沧桑,仿佛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院墙上还有干枯的丝瓜秧在料峭的寒风中摇曳。此时,只听公站长一脸腼腆的说:“这是我家,进屋喝口水吧。”我的心一沉,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了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表情木讷的中年男人站在助行器里,旁边的老者一脸关切地张着双手,好像怕助行器随时会歪倒。我疑惑地看了一眼公站长,她一边麻利地把毛巾放在热水里浸湿拧干,为助行器里的人擦着脸和手,一边说:“这是一鸣她爸。”我的心情瞬间也像冬天的空气一样,凝结了。
默默地跟着进了屋,公站长的婆婆正在炉子边洗衣服,看到我进来了,赶紧停下了手里的活,擦了擦手,一脸慈祥地拿过板凳让我坐下。我愕然地打量着这间有些昏暗的屋子,地面是凹凸不平的砖块,只有两样陈旧简单的家具,以及大小不一的板凳、马扎,简陋到了极点,但依然干净整洁。靠西头是一张栓着牵引绳的床,这应该是公站长和丈夫的,对面是高粱秸秆做成的隔断,里面还有一张小床,应该是两位老人住的。隔断上悬挂一个放着几张老照片的旧相框,以及一张20多年前印着军人敬礼画面的慰问信。
趁公站长出去忙活的时间,我和大娘唠起了家常。提到公站长,大娘长叹了口气:“难为这孩子了。”话匣子随着泪水一下就打开了。公站长的丈夫姓石,当年是远近村为数不多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垛庄镇孟良崮中学当老师,又娶了个在镇里上班的贤惠媳妇,结婚第二年生了聪明伶俐的女儿石一鸣,为这个家增添了无限温馨。当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中时,厄运却突然降临了。
2004年11月,下晚自习回家的石老师突发车祸,造成脑挫裂伤,整整昏迷了35天,大小手术做了6次,命是保住了,却成了几声呼唤才能哼一声的“半植物人”。
为了让丈夫早日康复,公丕娥常年坚持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起床,不停地为丈夫按摩,做康复训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两年半后,丈夫终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能扶着助行器一点一点地走路了。而公丕娥自己却瘦了40斤,头上也添了几许白发。
就这样,17年的时光过去了,其中的艰辛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我望着石老师扶着助行器安静站立的身影,不禁泪湿了眼眶。这个不锈钢的围栏不仅圈住了一个青年教师的理想抱负,更囚禁了公丕娥人生的花样年华。
像公丕娥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向领导申请调到一个相对轻松点的岗位,分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家庭。然而,要强的她非但没有这么做,这17年来,除了丈夫做手术和康复治疗外,竟然从没有因为家里的事请过假。“活干不完,睡不着觉,年纪越大越要脸面,工作不能落在后面。”面对询问,她总是这样说。
这两年,国家、省、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领导多次到垛庄镇调研,公丕娥不用看记录,不用看台账,对每一位退役军人的家庭情况、生活状态都如数家珍,让领导对这名“弱女子”站长刮目相看。
“她对政策掌握的程度让我很佩服,对退役军人的情况熟悉得让我吃惊!”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田培军在基层暗访、调研期间,对公丕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问到那些困难老兵的情况,公丕娥张口就来,每年要住几次院、治病要花多少钱、子女是否孝顺她都知道,真是精准服务‘一口清’!”
还有一次,上级领导随机到老复员军人韩寿春家中走访,到了偏远的小山村,公丕娥完全不用村干部带路,一路径直走进老人家中,自行去拿茶叶倒水,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看着公站长淳朴的笑容,熟练地从抽屉里拿出相关证件,我不禁感慨:她一年得来多少趟,才能让优抚对象把她当成自家人?
退役军人赵峰因为车祸导致颅脑受创,造成间歇性精神障碍,家庭非常困难。公丕娥多次到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协商,让赵峰以最大的优惠力度入院救治,并通过镇政府、民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筹集资金2.5万多元,不仅治疗不用花钱,还保障了赵峰的基本生活。
85岁的烈属刘德凤,儿子在对越自卫作战中牺牲,老人年老体弱,经常需要住院治疗。每次公丕娥都会到医院看望,帮助照顾老人成了一种常态。95岁的抗战老战士段玉发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的生日她比我闺女记得还清,这么多年了生日送蛋糕,天冷送棉被,比我亲闺女还好啊。”这三年,公站长尽心竭力为29位老兵办理了低保,让87名老兵享受到了残疾补贴,为78户退役军人家庭申请了困难救助,在退役军人中赢得了一片赞美之声。
2020年5月,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以《孟良崮下柔肩担重任》为题,对公丕娥的事迹进行了刊发推广。公站长成了名人,采访的多了,发言和报告会多了,蹭热度找关系的也来了。公站长的亲戚,也是退役军人,看到全县在大力扶持“兵支书”,就跑到县局来毛遂自荐。他前脚走,公丕娥后脚就来了,向局领导反映,我们选配的“兵支书”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能发挥乡村振兴“领头雁”的作用,我亲戚现在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请领导考虑其他更优秀的人选。公丕娥又是这样不近人情的人。
这就是我认识的公丕娥,一个既面对特殊家庭,又服务着特殊人群,还铁面无私的坚强女性。有时我也在想,一个年过半百,家庭压力如此巨大的人,是什么让她在服务退役军人的道路上竭诚付出?是什么让她甘守清贫与初心?是什么让她勇于无私奉献?
2021年春天,我再次来到公站长家。两年多过去,她的婆婆愈加慈祥了,指着屋中隔断上的那张发黄慰问信对我说:“多少年了,不让撤下来,儿媳妇说,这是她的信仰!”而她的母亲也是个识大体的老人,她常常对公丕娥说,“共产党好啊!让我们有好日子过。你好好干工作,要对得起党。”
她的女儿一鸣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姑娘,笑起来脸上纯净得毫无杂质。她从小学三年级就在姨奶奶家生活,一两个星期才能见妈妈一面。公丕娥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丈夫,无暇顾及一鸣,她早早就学会了坚强和独立。在一鸣的心里,妈妈就是她人生的榜样,所以她一直勤奋刻苦,仅大学时期就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奖学金等21项表彰奖励。一鸣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时候有一次学校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一次有意义的旅游”,为了写好作文,妈妈就带她去了镇上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一鸣永远忘不了,那一大片松柏树下无数个烈士墓碑,展厅里踊跃支前的“沂蒙六姐妹”,乳汁救伤员的“红嫂”和怀抱不足满月女儿英勇就义的陈若克……长大后,孟良崮烈士陵园就成了她每个假期必去的地方。那里有妈妈给她讲的红色故事,更有久久矗立在英烈亭前的妈妈。
公丕娥就是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在奉献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沂蒙六姐妹”,是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者。她是巍巍孟良崮上的一棵小草,迎风坚韧、初心不变,把一丝绿色洒向大地;她是滔滔汶河清波里的一朵浪花,奔腾不息、奋斗不止,把一丝甘露润入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