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兴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及自然资源领域专项规划编制
公开平台: 德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分 类: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发布机构: 德兴市自然资源局 发文日期: 2021年09月06日
标 题: 德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9月06日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德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

德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公众版

1规划概述

1.1规划背景

当前国家空间治理正在变革,在新的国家四梁八柱、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如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践行“一优三高”理念,来破解德兴“一铜独大”困境,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

1.2地位作用

德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德兴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对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细化落实,是制定本市国土空间发展政策、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依据。

1.3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为2025年。

1.4 规划范围

德兴市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包括4街道、66乡,市域总面积2079.42平方公里。

1.5 编制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前提,坚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流量,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打造“赣东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2)区域协同、全域统筹。落实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管控要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生态共保、环境共治、产业共兴、设施共享。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形成科学合理、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传承文化、品质宜居。深入挖掘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科学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供给,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宜居宜业的社区生活圈,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4)底线管控、政策引导。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为基础,提出覆盖全域的空间管控目标与管制制度,构建分级分类的用途管制措施,加强生态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重大生命线工程的底线管控,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5)多规合一、智慧规划。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专项规划和不同领域的空间利用诉求,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强化大数据、智能感知数据在规划决策方面的支撑作用。

2战略目标与协同发展

2.1发展愿景

中国铜都·魅力山城。

2.2发展定位

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地。基于国家对于工矿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要求,德兴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在发展绿色矿业的基础上、以转变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塑造转型发展新铜都,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地。

浙赣皖三省边际地区联动发展节点城市。发挥省际区位优势,依托既有“五高四铁”资源,通过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区域交通互联、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区域文化融合传播、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建设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融合的新枢纽。

全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德兴中医药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德兴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并以中医药产业为核心,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努力把德兴打造成为江西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赣东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秉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矿山修复治理、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系统修复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德兴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相叠加,塑造新德兴旅游品牌,通过合福高铁共建黄山、三清山、武夷山黄金旅游通道,扩大德兴旅游影响力。

2.3城市性质

中国铜都、全国转型发展绿色工矿示范城市、全省中医药康养特色区、赣东北生态屏障、省际边际地区门户枢纽。

2.4战略途径

1)区域融合战略——构筑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东旅——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共建黄山三清山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德兴市向北连通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婺源江湾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风景区,向南连通武夷山风景区。强化旅游设施建设,立足人文生态资源,推动大茅山风景名胜区创5A、国家矿山公园创世界地质公园、凤凰湖景区创建4A级景区。

西工——立足资源禀赋,联合贵溪、乐平,打造赣东三小市城镇组合。产业合作,共谋发展。德兴市联合贵溪、乐平,打造以“煤、铜、化工”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协作圈。

2)门户再造战略——构建区域互联互通新体系

打通通道,重塑门户,构建以“五高四铁”为主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五高:德昌高速、德婺高速、德上高速、上景高速(规划)、杭淳高速德兴段(规划);四铁:合福高铁、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乐德支线延伸线(规划)、旅游铁路(规划);机场:德兴市通用机场。强化三省边际门户枢纽地位,推进综合交通体系立体化、网络化发展,适应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加快融入上饶半小时经济圈、南昌二小时经济圈、长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内,成为江西通向浙江省的最快、最便捷的通道。

强化枢纽,紧密联系城区、园区、景区,形成以国省道为主的快速通道体系。完善G237(改扩建)、G351、S202(三清山旅游公路)、S204(改扩建)、S205、S407(改扩建)及S306(新建南外环)等国省道路网体系,加快“三区”之间的联系。

3)生态保育战略——打造生态美丽德兴新样板

划定“三区三线”,保育秀美山水。生态为先,构筑绿基。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以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大茅山风景名胜区及聚远楼风景名胜区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态廊道系统,将各类自然保护地串联起来,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绿色矿山。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方针,加大矿山综合整治力度,控制矿产开采总量,实现矿山的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恢复。支持德兴铜矿、金山金矿建设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4)产业多元战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夯实特色、量质并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按照“核心产业+新兴产业+配套支撑产业”,构建德兴“3+N”现代产业体系。

3:三个核心主导产业,为大金属、大智造、大健康产业。

N:多个新兴产业,为电子信息、光电产业、大数据、智能装备、无人机、现代服务业。

提高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支撑德兴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空间集聚集约集群、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高效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着力推进集聚区、高新园区、工业功能区整合、联动、优化、提高,努力打造“3+10+4”三类高质量特色发展战略平台,以此带动德兴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3: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分别为德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花桥中医药产业园、池口现代农业产业博览园。

10:十个现代工业产业平台。以江西德兴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六个工业功能分区(香屯生态工业园区、花桥综合产业区、九都工业小区、泗洲工业园区、银鹿工业小区、虎头岭工业小区等),三个特色产业园(循环石材经济产业园、黄柏钙粉产业园、万村黄柏钙粉产业园),和一个特色产业功能区(德兴铜矿开采区)。

4:四大现代服务业产业平台。打造两个现代生产性服务枢纽,分别为新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德兴东站物流园;两大旅游服务区,分别为大茅山风景名胜区及温泉旅游度假区、三清山—德兴(港首)—婺源国际生态旅游先导区。

文化引领,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山城魅力景区。以旅游业为龙头,依托合福高铁,德上、德昌、德婺高速公路,237国道等综合交通体系组成的开放通道,融入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协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扩大与黄山、武夷山的旅游产业合作,构建大黄山魅力景观区、赣东北旅游产业集群,共同打造生态文化国际旅游圈。

5)品牌引领战略——建设魅力山城高品质新空间

组团发展,轴线集聚,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发展“金三角”城镇发展核,以银城为主导,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增长极,带动周边乡镇形成核心区腹地,并在核心区形成“中心圈”产业互动。依托杭长高速,联动金三角城镇群、绕二、张村等城镇节点,强化该城镇发展轴在人口、产业、空间、交通、设施等全面发展;依托合福高铁交通廊道,串联新岗山、海口、龙头山、大茅山等城镇节点,形成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轴。

聚焦功能,提升品质,建设美丽集镇。全面推进德兴全域美丽集镇建设工作,形成文旅特色、工贸特色、农业特色三种类型的美丽城镇。

中心聚集,四态合一,塑造品质城市。以问题、目标为导向,通过修复“环境生态”、丰富“功能业态”、提升“历史文态”、优化“空间形态”,塑造“中国铜都,魅力山城”。

2.4区域协同发展

1)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1)共建“三山二水”生态格局

2)推进区域绿道建设

3)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2)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

规划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西向优铜、东向链浙、南向接饶、北向联皖”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3)区域交通互联

1)构建以“五高四铁”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推动上饶旅游观光铁路建设,谋划赣浙闽皖四省边际旅游铁路黄金走廊

4)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共建赣浙皖山水文化精粹旅游圈

1)跨省合作——组织一小时旅游圈(100km

2)省内合作——织补城际一张网

3)市内合作——共建风景游憩地

5)区域文化融合传播,促进文化振兴

1)参与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产业博览会,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2)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群。

3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3.1生态保护格局

立足上饶市域中部怀玉山-三清山山脉,构建以一屏、两山、多廊多点为主体的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屏,即依托大茅山、三清山(北山)等市域东南部山体连绵带形成的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两山,即市域内大茅山、三清山(北山)重要的生态源。

多廊,即依托市域内部缓丘山体、乐安河、建节水、长乐水、洎水、体泉水、德昌高速、德婺高速、德上高速、合福高铁、九景衢铁路、赣皖铁路乐德支线等所形成的结构性生态绿廊。

多点,即市域内的多个生态公园。

3.2城镇开发格局

规划坚持组团发展、轴线集聚,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构建“一核两轴、两廊四区”的城乡发展格局。

一核,即金三角城镇发展核。

两轴,即杭长城镇发展轴、合福区域联动轴。

两廊,即乐安河生态景观廊、怀玉山脉生态绿廊。

四区,即中部城镇优化发展区、东部生态旅游发展区、北部现代物流发展区、南部现代农业发展区。

4 城乡功能结构优化提升

4.1产业体系布局

(1)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核心产业+新兴产业+配套支撑产业”,构建德兴“3+N”现代产业体系。

3:三个核心主导产业,为大金属、大智造、大健康产业。

N:多个新兴产业,为电子信息、光电产业、大数据、智能装备、无人机、现代服务业。

德兴市“3+N”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

产业类型

核心产业

大金属产业

黄金产业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大智造产业

先进机械制造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健康产业

中医药产业

健康旅游产业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电子信息

光电产业

大数据

智能装备

工业机器人

配套支撑产业

现代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

(2)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打造江西省内领先的有色金属(黄金)、先进机械制造、大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主导产业清晰、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生态工业园区。

德兴市特色产业链延伸示意图

(3)培育多个新兴产业

壮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高端化产业项目,如: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复合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高点起飞。

(4)提升高端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特色商贸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时尚、现代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5)做特农文旅产业

充分利用三清山、大茅山、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积极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全域大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以三清山、大茅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主的旅游服务集聚区域建设。

6)产业空间格局

德兴市产业空间突出打造“一轴、一带、一核、四片、多平台”的集聚发展格局。

一轴:沿S201省道和G237国道形成的活力产业发展轴,串联绕二镇、中心城区、泗洲镇、海口镇和新港镇,形成产业联动。

一带:沿S204省道、德昌高速公路、S202省道形成的绿色生态发展带,联动万村乡、黄柏乡、张村乡、花桥镇、大茅山镇、龙头山乡、李宅乡和昄大乡,沿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中药材康养、景区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绿色生态产业。

一核:在中心城区形成一个公共服务核心,为全市提供多样化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

四片:形成四个特色发展的产业片区,分别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片区、现代特色农业与康养休闲旅游发展片区、生态度假与健康休闲旅游发展片区、现代物流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片区。

多平台:形成多个农业产业平台、工业产业平台和服务业产业平台,构建多元多层次的产业平台体系。

7)产业平台布局

以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空间集聚集约集群、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高效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着力推进集聚区、高新园区、工业功能区整合、联动、优化、提高,努力打造“3+10+4”三类高质量特色发展战略平台,以此带动德兴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4.2 旅游发展规划

1)发展定位

围绕“矿业体验”和“休闲养生”两大特色,融入大黄山魅力景观区、三清山世界峰林景观旅游区建设,结合良好环境的大茅山风景区,打造赣浙皖区域性特色旅游目的地——“矿业体验之都,休闲养生福地”。

2)发展策略

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德兴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促进德兴成为赣浙皖区域性特色旅游目的地。

1)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区域资源

强化德兴市作为赣浙皖三省交界的文化集聚地,突出旅游文化特色,积极对接大黄山魅力区和三清山世界峰林景观旅游区。

2)打造重要节点,突出品牌效应

优化投资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针对各类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节点,突出大茅山风景名胜区、凤凰湖景区、矿山公园等景区品牌效应,带动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提高德兴市旅游的整体综合竞争力。

3)构建服务体系,推进全域旅游

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深化融合,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及社会事业的融合。

4)挖掘乡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

根据德兴各乡镇不同资源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乡镇绿色生态游。

3)旅游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交通区位和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规划形成“一环两心七区”的市域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环:整合市域旅游资源,依托德昌高速、上饶市旅游铁路、省道412、省道202、省道204等主要交通干道,提升公路等级,打造中心城区——矿山公园——海口村——港首——大茅山——绕二——万村市域旅游环线。

两心:分别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港首旅游集散中心(港首旅游服务区)。

七区:中心城区旅游综合发展区、国家矿山公园体验区、海口古镇游赏区、三清道教文化体验区、大茅山生态旅游区、瑞港温泉养生区、红色革命教育区。

4.3 综合交通体系

(1)打通通道,重塑门户,构建以“五高四铁”为主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在现有德昌高速、德婺高速和德上高速三高速通道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和景区基础设施覆盖,新建上景高速,加大与地级市的交通联系,新建杭淳高速德兴段,全面提升三省交界区位下德兴的中转优势;新建赣皖铁路乐德支线延伸线和旅游铁路,加大市内客运承载能力,拓展景区影响面;新建德兴通用机场,完善立体交通和服务功能,形成以“五高四铁”为主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2)强化枢纽,紧密城区、园区、景区,形成以国省道为主的快速通道体系

规划以城区、园区和景区为基点,通过新建和改造国省道,强化交通枢纽纽带作用,全面覆盖市域范围内重要产业基地和景区,提升全市道路交通运输能力,为工业生产和旅游观光提供必要基础。

4.4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根据德兴市城乡发展特点,构建“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一般乡镇-村(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逐级配置行政管理、便民服务、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各级生活圈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5绿色空间网络与山水格局

德兴市域空间格局应以遵循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市域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规划融入“山水环绕,绿心渗透”的区域生态格局,凸显“山、水、林、田、湖、草”的本地特色,形成“两核两脉,五带五片”的生态空间结构。

两核:是指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核心生态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分别为大茅山生态核、国家矿山公园生态核。

两脉:为东西向的乐安河水脉和东西向的怀玉山脉,呼应区域生态结构,保护重要生态资源。

五带:市域内依托乐安河支流的5条生态廊道,分别为洎水、建节水、体泉水、长乐水、李宅水,构成域内生态系统基本骨架,将自然生态和城镇生态融合,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五区:西部平原丘陵生态城镇建设区、中部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与矿山修复区、东北部山地丘陵传统农业环境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东南部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西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与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

4.6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构建德兴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海口村、新营村历史文化名村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其他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及承载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肌理、历史环境、生活方式等,突出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完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积淀形成的城乡空间脉络和文化风貌。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周边其他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联合构建“一环两心七区”全域发展格局。

4.7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结合德兴实际各类村庄的不同差异,根据生态、农业及城镇“三大”空间划分情况,针对不同空间内的村庄提出不同的空间管制分区,有目的的实施土地的管控,具体分为鼓励增长区、重点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及限制规模区四类。

鼓励增长区——区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各类社会设施资源相对充足,村庄发展条件较好,适宜积极发展。

重点控制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生态林地、水源地等内容,区域内村庄需要逐步撤并外迁,建设用地指标等在其他区域平衡。

一般控制区——区域内村庄实行一般控制发展,村庄建设规模应逐步放缓,建设用地指标与一般农田等其他用地指标实行动态平衡。

限制规模区——区域内村庄控制发展,原则上减少开发建设活动,村庄规模应受到控制,尽量减少开发建设活动,不得继续扩大,鼓励村庄外迁至城镇、或中心村。

5 建立一套实施保障机制

5.1 对下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导

规划明确德兴市域范围内单独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乡镇共10个,分别为新岗山镇、海口镇、李宅乡、昄大乡、龙头山镇(乡)、大茅山镇、绕二镇、张村乡、黄柏乡及万村乡。本次规划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重要控制线等底线管控要求向10个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确定各个乡镇的用水总量、耕地保有量、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等目标指标,并提出各个乡镇镇区主要发展方向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要求,明确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布局要求。

5.2分期实施与行动计划

根据德兴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德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334”发展战略等相关规划和重要文件,提出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时序规划。根据相关职能部门“十四五”规划,按照德兴市国土空间规划,切实落实“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34”的发展思路,近期积极把握政策红利和机遇,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城市空间骨架为抓手,快速推进南外环等城市骨干路网建设,重点开展五四大道沿线片区、鲤溪湾片区、全国黄金珠宝产业基地、赣浙皖三省交界大物流基地等区域建设,远期不断推进与完善各组团的功能建设。

附图

29 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图31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32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附件下载
  • 上篇:
  • 下篇:
联系我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